|
|
《重生》藝術展:讓你充分認知災害并預警未來全球第一個通過當代視覺形式開展洪災警示教育的專題藝術展——《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最近在北京平谷北部山區的鎮羅營鎮開幕。 “看到紀念展的這幾個裝置,才知道洪水破壞力這么大!人體哪能受得了啊!”觀眾們往往會發出這樣的驚嘆。 展覽中的《雨夜之后》作品,直接復原了3組被洪水沖走甚至打爛的汽車。汽車殘骸是藝術家和村民們直接從洪災現場搬來的,并最大可能地還原了現場情景:1噸多重的一輛車被突然沖到另一輛車的車頂上,最后被一根電線桿擋在村頭;還有一輛則被裹挾石塊、泥沙和碎木的泥石流打得稀爛,只有從扭曲的前后排皮質座椅上,才能看出它是一輛車。
(紀念展作品《雨夜之后》。攝影/張泊行) “我們北方人大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看電視、網絡的影像片段還是感覺很遙遠,只有實景才讓大家有真正的警覺,才會做好相應的準備。”策展人張斌說。 展場其實就利用了當時村民們轉移時的集結點——平谷區鎮羅營鎮關上村的西頭小樹林。這里到現在還保留著當時洪水的一些遺跡,碎石混雜著淤泥,石板路的磚被沖出,留下很多殘坑。 國際抗洪經驗表明,15厘米深的洪水就能放倒并沖走一個成年人,30厘米深能沖走一輛小汽車,50厘米左右甚至能將卡車和重型越野車沖走,而洪水里到處是大石頭、尖樹枝,更具危險性。當時,關上村匯集了周圍幾個山頭的暴雨,村里最高水位線超過了1.5米,斷電斷水斷通訊。所幸,因當地政府及時組織逐戶通知和搶險,這個村和附近村所有3000多受災村民,沒有發生一起因信息滯后產生的傷亡,最終都安全轉移到安置點。 “轉移其實沒那么順利,很多人對轉移很抗拒,比如怕家里丟錢丟東西的,就是不肯走,耽擱了救援隊很多時間。”一位協助轉移的村民說,“張斌老師就以這些真實發生的事,給我們寫了小劇本,讓我們也真實地演出來,以提醒更多的人。”
(村民在紀念展現場演出抗洪實景微短劇。攝影/張泊行) 對于山區的鄉民,尤其是老年人來說,在家里藏一些現金是很普遍的事。更糟糕的是,絕大部分人對暴雨洪水沒有概念,從未想過洪災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我問了村里80多歲的老奶奶,她說沒見過這么大的洪水……那就是百年一遇了!誰會想到?當時甚至有人覺得,緊閉院門,洪水就進不來。”張斌苦笑說。 其實對于居住在市區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們來說,盡管看了網絡新聞,但8月初他們來鎮羅營前,誰也沒想到洪災會這么嚴重。他們看到一些洪峰掃過的老村、老屋,像遭遇地震一樣被推倒、被打爛,只剩下趴在地面的屋頂…… 當時他就決定做一個不一樣的抗洪紀念展。
(紀念展作品《勇士》白天照。攝影/張泊行) 《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大多數作品都采用了意象式的當代藝術表現手法,但其內核卻源自一個個真實的故事。 作品《勇士》就展現了幾位救援隊員徒步7小時,救出被洪水斷路圍困36小時的孤村的故事——在斷水斷電斷通訊情況下,對岸村民們有的驚慌,有的絕望,有的抱孩子等待,有的拄拐杖低頭……但救援者堅定地穿越洪水,奔向他們,最終將所有村民全部救出。 “藝術家們特意用鏡面來制作了這組群像,鏡面可以見天地、見自然、見自己。”張斌說,“走近它,它就反照出觀眾自己,也許某一天你自己就是被圍困的人,但你會成為那個奔赴前線去救援他人的人嗎?
(紀念展作品《勇士》傍晚照。攝影/黃鵬鵬) 攝影師們常常在這里蹲守到傍晚,以拍攝更豐富的視覺影像。年輕觀眾們認為這是一個視覺上極具沖擊力的特殊藝術展。 這種當代藝術形式對青年人和年輕的家長們都充滿感染力。他們也是最容易幫展覽進行傳播的人群,藝術家期待他們把紀念展的信息帶給更多人。“這才能真正幫到災后重建,才能警示更多人,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洪水,怎樣來應急。”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提醒我們: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進而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她總結:“人為影響已經大大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2023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 國際氣象與大氣科學協會(IAMAS)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學術期刊《暴雨災害》、《高原氣象》編委成員趙純教授在研究2023年北京暴雨數據之后,也提醒道: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氣科學先進計算實驗室(LACAR)對全球變分辨率區域加密數值模擬和氣候歸因分析后發現,蒙古高原地區近幾十年異常快速的增溫,改變了大氣環流,形成“高壓壩”,對華北極端降雨起到顯著的“催化”和放大作用。 也就是說,在不遠的未來,在華北地區,可能還會有類似的極端天氣氣象事件,繼續導致洪災突然爆發,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生產生活。 因此,在策展初期,本展顧問、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教授就與策展人張斌達成共識:這個展,不是為紀念而紀念、為展覽而展覽,而是要讓它產生實際的警示教育功效,讓更多人通過展覽認識到暴雨洪災的突發性、嚴重性,進而為未來的防災抗災做好充分準備。 在數次討論后,策展人敲定了展覽的主旨:“為拯救更多的生命”!這句話被放在洪水沖毀的公路護欄組成的“手掌”中,代表金屬在“人的堅持”下才能展現真正的剛強。
(紀念展作品《掌握未來》。攝影/張泊行) 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向贊助商申請的一些必要的創作物料費用,策展團隊、藝術家們沒有要求任何參展費、設計費。相反,他們希望通過展覽中的一些點位設計,能幫助災區村民創造一點收益——因為藝術家們觀察到,對于主要通過水果收獲來維持生計的這些山區村民來說,這次洪水沖毀了大量果林,并將林地變成碎石灘,損失很大,恢復不易! 藝術家想了很多辦法,例如圍繞被洪水襲擊但仍保留完整框架的一輛餐車,有三批藝術團隊對它進行了多重創作,最終布置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小空間,起名為《萬物生》。“這個作品就是為了多匯集一點打卡拍照的觀眾,同時也讓村民們有機會能在這里賣一賣水果、特產什么的。”策展人說,“我們用自己熟悉的藝術方法,為災區村民多做一點是一點。”
(紀念展作品《萬物生》,它其實是一輛在洪水中報廢的餐車。攝影/張泊行) 這些理念和行動也感染了一大群年輕人,也帶來本地和專業領域的大量支持者。鎮政府擔任展覽協調人的袁小青,每天都在忙完一天工作后,還要帶著同事一起來這里和藝術家們共創到很晚。金通遠建筑、東水源公社聽說展覽沒有物料經費,主動贊助了資金和人力。而來自798藝術區的負責組織專業藝術力量的伯樂庫文化,則發動超過30位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專業工匠師一起聯合創作了整整十天。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簡樸的展覽之一。《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大量采用了洪水過后搜集到的“垃圾”,大的有報廢的汽車、倒下的樹木和公路上被泥石流打斷的鋼鐵護欄,小的有殘墻、磚塊和大量碎石等。加上鎮委鎮政府協調了村委、林場、應急、環衛等多支隊伍,幫助藝術家們將紀念展迅速落地。展覽就選在受災最嚴重的關上村西頭的戶外樹林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所有觀眾互動;和那些動輒千萬投入的紀念館相比,這種模式將展覽成本節省到了極致。 《重生——鎮羅營抗洪紀念展》,也是全球第一個由災區村民和藝術家聯手創作的抗洪紀念與教育專題展。落地期間,大量村民來到現場,幫助藝術家們完成創作。其中有剛上小學的孩子,也有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自清水湖村的一位大爺,在幫藝術家作業時,不慎將手弄傷,但他說這個展是在幫災區做事,他不僅沒有怨言,還遺憾自己不能幫忙完成作品,中午更讓老伴給藝術家們煮了餃子!這讓藝術家們感動不已。
(紀念展作品《未來講堂》,它來自洪水沖倒的樹木,由村民和藝術家們共同創作。攝影/黃鵬鵬) 盡管沒有什么組織報道,但整個十月里依然有很多觀眾、自媒體博主來看這個紀念展,并自發地幫展覽做宣傳。附近的村民、網格員,也輪班過來給人們做講解——他們相信,“重生”代表村里、家里和自己的美好未來。 但人們相信,更有價值的是,將洪災警示、抗洪經驗傳遞出去,肯定會“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