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題展成功舉辦10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學術引領實踐、以藝術服務人民,讓非遺在現代生活煥發新生。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李群,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左中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單鋼新,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杭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等出席開幕式。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主持致辭環節。 張東剛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尤其是發揮其育人功能,根本在于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力”,以“小切口”講清“大道理”,以“老傳統”凝聚“新認同”,以“微敘事”闡釋“大時代”,以“地方性”貢獻“全人類”。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為人民而藝術”的教育和創作理念,將“非遺傳承”與“人民藝術”有機融合,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度融入辦學治校、立德樹人過程。學校愿與大家一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守人民立場,以“學科建構”筑牢發展支撐,以“守正創新”厚植傳承沃土,以“青年力量”激發未來活力,以“文明交流互鑒”彰顯文化價值,讓更多優秀的非遺作品、人民藝術作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貢獻力量。 李群表示,中國人民大學秉承自延安形成的“為人民而藝術”理念,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開展系統研究、闡釋與傳播工作,為國家非遺保護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實踐日益活躍,利用途徑不斷拓寬,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為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需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落實分類保護,構建系統性保護格局,樹立大文化遺產觀;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助力非遺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讓古老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創新傳播推廣手段,創作更多符合當代審美和價值觀念的作品,促進非遺成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強非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讓非遺成為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鄭水泉在主持時表示,文化是民族的根脈,非遺是生活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正是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成果。該工程以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服務未來非遺研究與創新,在知識、技術、文化三方面協同推進,知識層面構建系統化非遺知識體系,技術層面以高斯潑濺、體積視頻等前沿技術全景記錄傳承人技藝,文化層面通過混合現實、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技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遺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生態構建。該工程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學術范式,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非遺數字資產的標準化建設與學術共享,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左中一宣布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開幕。隨后,與會嘉賓共同參觀展覽,深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當代表達。
主旨演講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主持。多位來自全國文藝與非遺領域的學者與嘉賓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主題發表演講,從不同學科視角闡釋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多維路徑。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作題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演講,從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了非遺保護工作的理念框架與實踐經驗;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以《以出版與設計之力,構建“非遺活化”的創新生態》為題,從出版美學出發,探討出版設計在推動非遺傳播中的轉化作用;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以《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當代轉化》為題,分享了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創新路徑;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杭間以《“非遺”與當代創新》為題,從學術角度深入分析了非遺在保護傳承中“守正”與“創新”的關系;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以《釋放民族文化原力,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之美》為題,展示了非遺在產業振興與國際傳播中的現實意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以《景泰藍藝術的當代創新應用》為題,分享了景泰藍的制作工序、發展歷史以及傳統技藝的轉型實踐成果。專家的演講共同勾勒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從“固本”到“求新”,再到“賦能”的清晰發展藍圖。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還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規劃處處長楊曉輝,上海大學美術館館長、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馬琳,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教授黃宗賢,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主編張鵬,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社社長冀鵬程,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戲劇》主編夏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教授陳岸瑛,山東藝術學院城市藝術與創意學院院長、教授王大海,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院長、教授陳恩慧,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張帆,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管郁達,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預聘副教授、建筑歷史學者劉妍,高級工藝美術師、浦城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冬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徐艷豐扎刻工作室工藝師、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艷豐,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館員孫冬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研究館員常會學,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邱玲,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口窯青白瓷代表性傳承人、工藝師陳雪芳,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紫砂工藝師王福新,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凡等,以及媒體代表和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師生代表。 與論壇同步舉辦的“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覽,成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本次展覽不僅聚焦于多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珍貴項目,更力圖跨越地域與歷史的界限,邀約呈現數十項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展覽同時呈現了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過空間智能交互的方式在數字化場景中實現“感知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讓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多模態數字資產的建立,讓知識在算法創新中延展。展覽不僅靜態展示了非遺作品的最終形態,更通過傳承人的現場演示、互動體驗環節,生動呈現了非遺技藝的精湛過程與背后蘊含的匠心獨運。吸引了大量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駐足觀賞、交流學習。
開幕式前,現場特別呈現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南音的代表性曲目——《且比亞特木卡姆》和《望明月》。
下午的專題學術論壇分別以“與古為新:非遺的學理闡釋與價值轉化”“煥彩出新:非遺的跨界對話與融合創新”為主題,匯聚了國內非遺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知名藝術家、文化政策研究專家以及相關領域的實踐者。與會嘉賓圍繞“非遺保護的理論前沿與實踐探索”“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與設計創新”“高校在非遺傳承中的使命與擔當”“數字化時代非遺的傳播與教育”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而熱烈的研討。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智慧結晶,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已從單純的“搶救性保存”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深推進。論壇強調了“匠心”精神在非遺傳承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呼吁要積極探索非遺與當代審美、現代科技、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創新路徑,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與會者還深入探討了高校在非遺學科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應發揮的引領作用。
“人民藝術論壇”系中國人民大學創辦的機制性學術平臺,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建構中國藝術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2024年10月3日,首屆人民藝術論壇暨“為人民而藝術”美術作品展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在全國高校和藝術界贏得熱烈反響和廣泛贊譽。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國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數十家高校共同發布《建構中國藝術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倡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