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應物“相”形》展覽的空間劇本及其實施
近日,“廣角°青年實驗項目空間”第三期最后一展:《應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C展廳如期開幕。
王軍供圖
《應物“相”形》展覽的空間劇本及其實施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C展廳是廣角°青年實驗項目的實施地。由半開放的外部空間(A藍色區域,以下稱A空間)和相對封閉的內部空間(B紅色區域,以下稱B空間)兩部分構成,如下圖所示。A空間相對狹窄(寬3.4米)但具有高度(高8.5米),B空間之所以給人相對封閉的感覺主要因為入口相對較窄(寬1.4米)。半開放的A空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個進入美術館的觀眾,如果到樓上參觀,無論乘坐電梯還是通過步行坡道,都會在美術館一層大廳空間的最遠端看到這里。 所以,在項目實施之前,作者首先結合美術館的空間特點假設了觀眾的觀看動線——進入美術館,無論觀眾是否上樓觀展,都可能會在遠處看到A空間,注意到這里有作品,接下來有可能走過二樓進入這個半開放的空間,最后進入B空間,完成觀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C展廳平面及展覽作品布局圖
展覽空間示意圖
從美術館一層大廳遠端看向3層C展廳A空間(劉宇晗供圖) 基于以上空間感受和對觀看動線的想象,得出以下判斷: 1、A空間的作品必須體量巨大,掌控美術館空間的制高點,讓每一個觀眾在遠處可以看到。這是視覺體驗。 2、由于A空間作品體量大,因此可以讓到達此處的觀眾穿過雕塑內部。這是身體體驗。 3、B空間占地面積較小,但墻面空間相對充裕,因此選用浮雕,墻面作品在封閉空間將觀眾包裹。這是心理體驗。 以上判斷構建起作者希望通過展覽帶給觀眾視覺、身體、心理的三重體驗,也是本次展覽整體的空間劇本。與之對應的是作者對本次展覽標題《應物“相”形》的“非專業”翻譯:object(物),telepathy(心靈感應),forms(形)。本次展覽的作品就是在telepathy(心靈感應)的發動下所創造的object(物)與forms(形)的連接與轉化。
在美術館大廳遠端看《甲骨》(李垚辰供圖) 作品01至09的編號即本次展覽的觀看順序,對于它們位置的經營就是對整體空間劇本結構的細化。 作品01與02位于展廳入口,此處平面接近正方形,原計劃制作一件高塔,使觀眾繞塔而行。實際呈現為由兩座塔形成的“塔林”,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現場搭建條件與作品材質的承壓度,如此實施使位于展廳入口的作品間形成一條“夾縫”,或一道“窄門”,對觀看路線形成一定“阻擋”。觀眾可以選擇穿過一片由木方和工業金屬F夾搭建后而失去自然生理彎曲的“脊椎塔林”,也可以選擇離開。
01 02 無盡之塔 泡沫、石膏紗布、木方、金屬工業級重型F夾 01:200×158×475cm 02:177x178x390 2025 作品03在現場搭建時決定讓其懸空50厘米,一方面可以使它更加接近美術館的天頂,一方面使雕塑本身的穹頂抬高,保證觀眾進入作品后的通過性,也使作品對展場空間進行更有效的切割,讓懸空的巨物盡可能給觀眾的身體體驗形成足夠的“壓制”。
戴裕洲供圖
宋赫供圖 03 甲骨 泡沫、金屬腳手架、紗布 497×300×720cm 2025 作品04是三件平面作品,本位于A空間盡頭的墻面,形成三聯組畫(空白畫布位于中間)。但實際A空間盡頭墻面與觀眾觀看的行進路線并非垂直,作者認為一道斜墻一定程度削弱了觀眾面對三聯畫本應感受到的莊嚴,因此將兩幅有畫面的畫布懸掛于作品03附近的墻面,這兩幅畫面記錄了作品03的三視圖及其組裝步驟,重疊印刷制成的畫面也是作品不同視角和制作時間的疊壓。空白畫布的材料就是做前面雕塑所使用的石膏紗布,位于A空間盡頭墻面,與前兩幅畫面共同構成了作品04,使觀眾于此地面對空白畫布有所喘息。展覽的整體節奏就此短暫停頓。 轉場。
04 三視 石膏紗布、油墨、木方 97×63cm×3 2025 進入B空間,從作品05至09呈順時針方向布局。由于墻面作品需要一定的后退觀看距離,因此中間地面不能放置展臺或更多地面作品,這是基本原則。 作品05是一個可以打開的匣子,匣子內裝有——鏡像、星座、負形。燈光從對面投射,不同打開狀態的匣子會在墻面或地面形成投影,所以此作品所在墻面應該是空曠遼闊的。
戴裕洲供圖 05 幻戲 石膏、木方、鉛、銅絲、枯枝 60×45×56cm 2024 作品06與07是B空間占據地面的兩件作品,一高一低,一白一黑。背后墻面倚立的木方與鋼鋸條并非還原工作室的工作場景,而與作品06的意義以及它在現場空間的構圖有關。作品07被C型鉗傾斜夾在木托一邊,所以選擇重色點狀物——鉛塊——隨機拋撒于木托之上,無序的拋撒契合了夢境的“蒙太奇”(作品07標題為《夢游者》)。
06 重建甲骨 石膏、木方、金屬工業級重型F夾 158×160×390cm 2022
07 夢游者 不銹鋼、鉛、木托 80×60×40cm 2025 作品08在項目方案階段被設定擺放成一條線進行展示,強調其日常敘事特征。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手形的選擇具有一定隨機性,致使作品間的線性敘事特征并不強,且實地展線不足,因此改為矩陣式布局,占滿B空間最大的墻面,觀眾對作品閱讀變為散點式觸發。作品08最后一件編號為32的“手”裝在漂流瓶中,數量為399,除了墻面展示以外,如何延續到空間中并傳遞給觀眾,是布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它不是展覽的“衍生品”,它就是作品08最后一件編號為32的作品的399分之一,所以需要將它們與展廳中作品的展示邏輯銜接好,且必須隨機傳遞給觀眾,其展示方式絕不能像售賣或贈予。在此設定下,作者把現場的木方斜向作品所在墻面,長短隨機置于地面,使其形成一種“漂流木”的漂浮狀態,契合了“漂流瓶”的概念,漂流瓶亂序擺放其上,觀眾自行彎腰拿取,且不易選擇其所謂心儀的編號。并非作者不想討好觀眾,原因是瓶內的“手”原型來自于敘利亞大馬士革博物館所藏“手印”,它是用于民主集會的“請柬”或“票證”,其中所蘊含的民主平等的理念是崇高且動人的。
08 三十二相 石膏、鐵絲、樹脂 多種尺寸 2024—2025 08-32請柬 石膏、麻繩、漂流瓶、熱敏紙、玻璃、木方 4×4×12cm×399 2025 作品09,是展覽中體量最小的一件作品,但對于作者個人,或本次展覽,這是一座紀念碑(關于“紀念碑性”的論述,參見巫鴻《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就作者個人的感受,這個展覽空間更接近一個舞臺,作品是舞臺布景,作者的工作就是制作作品并構建其在空間中的關系,讓觀眾既可以通過舞臺“臺口”遠觀,也可以進入其中。 以上闡述就是本次展覽作品所構成的空間劇本,及具體實施過程中作者對它的相關調整。 展覽將持續到2025年10月19日。 杜英奇 2025年10月3日
廣角°青年實驗項目空間 主辦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廣角°青年實驗項目空間”于2022年初啟動首期,我館秉承推動中央美術學院青年教師在策展與創作方面多維探索的理念,使美術館三層C展廳的獨立空間,成為青年教師創作研展、展覽策劃的一塊實驗田。目前已完成四期方案的征集、評選(現有22個展覽方案入選)。
應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 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支持: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展覽時間:2025年9月12日—10月19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C展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