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盛大啟幕 千年技藝綻放時代華彩一場匯聚傳統工藝精髓與現代設計理念、全方位展現非遺傳承與創新魅力的藝術盛宴“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安溪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展覽于9月27日至10月27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層精彩呈現,為觀眾精心打造一場別具一格的文化與視覺盛宴。
開幕式現場
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謝建新主持
安溪縣人民政府縣長劉永強致辭
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蘇丹致辭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寧致辭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致辭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徐念沙致辭
中國工藝美術館黨委書記王晨陽宣布開幕
南音表演
茶藝表演 千年文脈:安溪藤鐵藝術的深厚根基 安溪,這座自后周顯德二年(955年)便已置縣的千年古邑,不僅是鐵觀音茶文化的發祥地,更以“三鐵”聲名遠揚——安溪鐵觀音茶香四溢,遠銷四海;藤鐵工藝巧奪天工,獨具匠心;青陽冶鐵歷史悠久,肇啟千年。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安溪北承中原文明的厚重遺韻,南接海洋文化的靈動新風。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深厚的人文積淀相互交融,為藤鐵工藝的萌芽、生長與蝶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 安溪藤鐵藝術,其根脈深深扎入千年竹編技藝的土壤之中。歷經“竹編、藤編、藤鐵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經典的華麗蛻變。在發展過程中,其材質語言不斷拓展,形制功能日益多元,既堅守了傳統手工藝的“魂”,又巧妙融匯了現代審美與實用需求的“形”。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的藤鐵藝術,不僅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更承載著民間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工以致用、藝以載道”的美學理念,成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樣本。
嘉賓參觀展覽
展覽現場
現場技藝介紹
藤編技藝介紹
嘉賓合影 今日的安溪,已然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基地與出口基地,產品遠銷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榮獲“中國藤鐵工藝之鄉”“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等殊榮。安溪藤鐵不僅成長為蓬勃發展的民生產業,更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聯結世界交往的文化橋梁。它延續著古老海絲的貿易記憶,又在當代設計中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展望未來,安溪藤鐵藝術將積極探索可持續與創新發展路徑,推動非遺與科技、設計、數字媒介等領域深度融合,向世界講述更具時代溫度的中國故事。 安溪竹編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置縣之初。《五代初建安溪縣志·風俗志》中記載“荷畚執筐,為安職業”,安溪文廟戟門兩側的磚雕上,手藝人編筐執畚的身影,生動定格了那段歷史。而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作為泉州千年冶鐵文明的見證,與竹編技藝形成“剛柔并濟”的文化呼應,共同為藤鐵工藝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勤勞的安溪人,用藤與鐵編織著對生活的熱望,也編織著屬于自己的文明篇章。 傳承歷程:三大板塊展現藝術蛻變 本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從竹編起源到藤編發展,再到藤鐵藝術蛻變的精彩歷程。 “經緯交織”單元,將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探尋安溪藤鐵藝術的源頭。從藤條的精心采選與晾曬,到鐵器的熔鑄與鍛打;從傳統竹篾機的吱呀作響,到現代數控設備的精準切割,不僅呈現了技藝的脈絡,更彰顯了文化基因的傳承。這種傳承,藏在老手藝人的掌紋里,融在新生代的創意中,更刻在每一件作品的經緯之間。 “匠造獨運”單元,精選了眾多藤鐵藝術作品,涵蓋經典復刻與創新設計兩大方向。既有承襲古法技藝的手工瑰寶,展現出手作的溫度與文化的厚重,如蘊含閩南民間“花開富貴”祈愿的藤鐵擺件、暗合“天圓地方”傳統哲學的藤編家具;也有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與科技語言的先鋒之作。手藝人“守”著“竹篾要過七道水”的古訓,同時“創”出“鐵線彎出莫比烏斯環”的新技,用最傳統的榫卯連接藤條,也在作品里嵌入二維碼講述背后的故事,架起了千年傳統與當代審美的對話橋梁。 “跨界融合”單元,則聚焦安溪藤鐵藝術的產業活力與文化價值。作為“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安溪現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基地。2024年,產業年產值達305億元,產品遠銷全球60余國,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貿易記憶。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竹編技藝現場
藤鐵家居系列
鐵藝作品 創新發展:“藤鐵工藝+”開啟產業新篇 上世紀90年代,安溪手藝人獨具慧眼,首創“藤鐵工藝”,將傳統竹藤技藝與鐵線巧妙結合,完成了從日常器物到藝術精品的轉型。首件代表性作品“葡萄籃”以藤條為骨、鐵線為筋,剛柔并濟的性能優勢使其迅速打開市場,成為出口創匯的“明星產品”。安溪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將產業發展提升至戰略高度,推動藤鐵工藝進入高速發展期。 近年來,安溪縣通過“藤鐵工藝+”模式,推動藤鐵工藝與智能家居、數字藝術、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諸多創新產品。與智能家居結合,誕生了會“呼吸”的藤編燈具;與數字藝術融合,生成了可交互的虛擬藤鐵裝置;與鄉村振興共振,帶動15萬從業者共繪“指尖經濟”新圖景。安溪藤鐵工藝已突破“手工藝品”的邊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物質與精神的文化紐帶。
現場展品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在非遺傳承方面,安溪通過建立非遺工坊、培養青年手藝人、推廣數字化展覽等方式,拓寬藤鐵工藝的傳播路徑。建立非遺工坊,為傳承人提供創作空間與交流平臺;培養青年手藝人,注入新鮮血液,讓傳統技藝后繼有人;推廣數字化展覽,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領略藤鐵藝術的魅力。這些舉措讓這門千年技藝煥發出時代生機。 “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不僅是一場技藝的回溯,更是一場文化的對話。展覽將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領略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安溪藤鐵工藝正以其創新精神與文化包容性,向世界講述更具時代溫度的中國故事。 此次展覽于9月27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透過此展,您能領略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走進這方展覽天地,就如同走過一座連接往昔與今朝的橋,您能真切觸摸到手藝的溫度;這場展覽也如同一顆種子,在您心中種下對文化傳承的敬畏與熱愛。 “承前啟后,創新共生”,這便是安溪藤鐵的藝術魅力,亦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