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家左兒個展《夢核時光機》在今日美術館璀璨開幕10月18日下午三點,由今日美術館Today Works主辦、赫本西施贊助,策展人朱彤策劃的藝術家左兒個展《夢核時光機》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正式開幕。
展覽集中呈現了左兒近兩年新創作的三十余件繪畫及裝置作品。開幕現場嘉賓云集,三位國內頂級小提琴演奏家劉志勇、低音提琴演奏家翟航、大提琴演奏家董方寧傾情助陣,以現場演奏為展覽營造出沉浸式的藝術氛圍。各界來賓深入藝術家構建的“夢核”世界,對其獨特的時空敘事給予高度評價。 展期至11月06日,歡迎前往今日美術館3號館展覽現場感受這場跨越現實與夢境的藝術之旅。
藝術家左兒
策展人朱彤
從左至右:藝術家左兒、策展人朱彤、赫本西施創始人羅明燕、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晏燕
開幕現場 “夢核”是介于心理與具身、現實與夢境的閾限空間,它指向一種感知的起源學。左兒的展覽“夢核時光機”為我們展現她在繪畫中對“夢核”的持續凝視,那是圖像的起點,也是感知的原鄉。左兒以畫筆穿越這道夢與現實的結界,讓夢的物質性在畫布上具象化。 而夢的核心,從不在睡眠之中。它潛伏于意識的緩層,如時間深處的一顆溫熱之核,在未被言說的部分發出微光。畫布如同心理地質的切面,顏色在層層堆疊中滲透、沉積、折射。夢在其中從來都不是逃逸的象征,是在悠然即逝的光中重建時間,在理性的幾何中安放情緒。左兒以近乎包豪斯式的秩序感組織混沌,又在馬格麗特那般的超現實譜系中,賦予繪畫以亦真亦幻的深層質地中。
演奏家小提琴劉志勇、大提琴董方寧、低音提琴翟航
開幕現場 夢境里的包豪斯 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時期所提及的“精神的幾何”被左兒轉化為畫中的幾何圖形:圓、梯、弧、光線的折射,都成為夢境的符號。那是一種有溫度的結構,是一種意識之光的秩序。如果說包豪斯以清醒的理性去探求秩序,左兒的繪畫則在夢的維度構建這種秩序。在《旋梯幻境》《從森林通向海洋》《晴空下的彩虹架構》等作品中,幾何空間的延展與塌陷構成了視覺上的不穩定平衡,觀者在秩序與溶解之間游移,仿佛遵循某種建筑邏輯,卻被情緒輕輕擾亂,像是理性在夢中失重。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提到,夢的空間并非邏輯的延展,而是內在的呼吸,左兒的繪畫成為心靈的構筑學,情緒在光的龍骨中生長,這種生長在《帷幕》《蒼穹的旋律》《我們在時間的角落遇見》可洞見一二,觀者能感受到這種具有建筑構成感的畫面,卻又被光與色的柔軟所包裹。空間在幾何的約束中呼吸,靜謐中帶著流動,左兒用視覺語法重建了時間,讓“觀看”成為一種冥想。
展覽現場 生成式古典 在古典繪畫中,果實是寓言的容器:葡萄象征豐饒與墮落,蘋果隱喻原罪與知識,切開的石榴預示生命的多重裂變。它們屬于道德的形象學。在二十世紀80年代以降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時代進程中,隨著萬維網發展,對于圖像的觀看和理解及自主權勢必隨之改變。左兒以油彩的光澤模擬自然的真實,賦予物以精神重量,她的“果實”不再承載倫理,水果的光澤被電子色取代,體積被像素化,果肉的質地轉化為數據的閃爍。現實的物,經過媒介的生成算法重新化作意識的表層。這也讓左兒的作品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中擁有某種反諷意味:當AI與算法不斷提升圖像的再現效率時,左兒卻在緩慢的手工中找回不確定的真實。
展覽現場 皆是復調 相較于馬格利特懸浮且充滿神秘主義的繪畫表現方式,左兒在這一點上將其心理化,那些滑梯、海洋、云彩與旋梯,不再是物質的存在,不再是現實的超越,而是意識的夢核。它們帶著夢的光暈與記憶的溫差,在時間的表層緩慢閃爍。《像素時代的復古電玩詩》作為最為典型的“夢核”題材,用熒屏電子色風格重構了千禧年的記憶場景。在像素的色塊與光線的振動之間,繪畫成為一種記憶界面,這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體驗,不是回到過去,也并非關乎失去。以《200年后的Conti》為名的作品,伏筆著對未來考古學的探索,圖像中呈現的遺跡氣質恍然如夢境,過去的現在,未來的過去,夢境和現實,構成一系列連貫的考古動作,隨即我們便會發現,挖掘的豈止是失落之物,而是讓沉積在心智深處的情景重新發光。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提出:“感知并非對世界的再現,而是世界與身體的交織。”左兒的繪畫正是這種交織的視覺版本:具身性在畫布的節奏中重疊,使得觀看成為一種“復調”。 這種持續性的“內在復調”一直延續于她的作品之中。作品《甜夢之渦》《失重的狂歡》《柔軟的幻想》都在呈現情緒的旋律:甜與苦、明與暗、平衡與流動并置共生。它們不講故事,只營造一種持續震動的心理氛圍。弗洛伊德稱夢為“欲望的偽裝”,而左兒的夢似乎更接近一種通感,在那里,情緒并不需要語言去闡述,而是以色彩的方式自我顯現。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夢核”不是夢的終點,而是夢的延續。左兒的繪畫似乎決定停留在一刻,線條尚未決定方向,記憶還未凝固成形。那是夢與意識尚未分離的時刻,一切仍在生成的途中。當我們離開展廳,畫中的光仍在視網膜上延續,如余音未絕的脈搏,不絕如縷的面容。那是一種無形的呼吸,夢從未消散,只是潛伏在更深的世界里,等待再次被看見。
展覽現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