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屆青年展亮相山東滕州 | 拓展影像邊界,接續“在場”力量
第六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開幕式大合影 10月15日,山東滕州,城市地標建筑、墨子湖隧道、購物廣場、城市出租車……隨處可見“第六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的宣傳標識,無一不昭示著一場洋溢著青春熱情的影像盛會正在上演。當日,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山東省文聯、中共棗莊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在滕州美術館如期開幕。 本屆大展以“青春無界 影像無邊”為主題,設立紀實類、創意類、風景類、青年生活方式類、“中華善城 現代滕州”特設主題5個單元。大展得到國內外青年攝影人的踴躍支持,共計吸引近6萬人參與,投稿作品超過78萬幅,創下歷屆青年攝影大展之最。投稿者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更有旅居法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中國籍青年踴躍參與。 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山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于惠東,棗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陳永生,棗莊市委常委、滕州市委書記王廣部,滕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曉璐,中國攝協副主席潘朝陽,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德海,以及來自天津、河北、遼寧、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省、直轄市的中國攝協團體會員單位代表、中國攝協青年攝影委員會委員、本屆影展評委代表、院校代表和全國各地的青年攝影人等出席開幕式。
展覽現場 劉曉璐在致辭中表示,攝影是光影的藝術,光影是攝影的靈魂。第六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在滕州舉辦,充分體現出中國文聯、中國攝協對滕州的極大關心和厚愛,活動不僅為傳承弘揚墨子思想搭建了重要平臺,也為青年攝影家展示交流作品提供了難得機會。他熱切期待能以這次活動為紐帶,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通過青年攝影師的優秀作品,讓更多人欣賞滕州的獨特魅力,感受現代滕州的生機活力。 于德海致辭表示,舉辦全國青年攝影大展,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團結鼓勵青年攝影人探索創新,確保攝影事業之樹長青的務實之舉。從本屆入選作品中可以看出,攝影正在成為新時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表達方式,攝影與文旅融合正在為文藝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視角、新路徑。他期待廣大青年攝影人立足中華大地,扎根千年文化,厚植人民情懷,飽吸生活雨露,用鏡頭聚焦場景里的新時代,用藝術融合科技進步新浪潮,努力創作更多精品佳作,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才華和攝影力量。
展覽現場 開幕式上,與會領導嘉賓分別為“優秀指導老師”“組織工作優秀單位”獲得者代表和大展入選作者頒發榮譽牌和證書。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自己”,早在展覽開幕前夕,一眾入展作者在接受視頻問答時,面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不一而足——“真實、愛生活、浪漫主義、抽象、不著邊際、自由、觀察者”,正如當代青年追求個性和自我一樣,青年攝影人也在各自的作品中表達著其觀察世界、觀照社會和表達自我的獨特個性。本屆入展的117件作品中,有的聚焦大國重器和強軍夢想,展現出青年人的家國情懷、豪情萬丈;有的聚焦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展現出青年人的別開生面、藝術巧思;有的聚焦家庭生活和個人成長,展現出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人生體驗;有的聚焦觀念創新和手法融合,展現著青年人的探索精神、藝術情懷。這些入展作品既讓人看到傳統的厚重,也讓人感受到未來的律動;既有對現實的深切關懷,也有對藝術本體的自由探索。徜徉于展場,目之所及不僅有扎根中國大地,捕捉鄉村振興、科技自強、文化傳承的動人瞬間,也有面向世界和未來,用影像探討身份認同、生態倫理、虛擬現實、人類命運等全球性議題的深度思考。
展覽現場 楊盼的《搜救先鋒》聚焦常年擔負航空搜救任務的空軍某旅進行高難度搜救科目訓練,專題中的一幅作品中,一簇明亮的展場燈光循著夜間海上搜救訓練的直升機燈光傾瀉而下,壓低的周遭光線盡顯夜間大海的波濤洶涌;陳思彤的《一塊河水》通過不同時間拍攝同一處河水,并將采集的水樣封存起來,于展場將影像和裝置合并展出,這一行為既是對時間停滯的記錄,也成為闡述時間不可控的證據;李瀟的《城市住宅肖像——塔樓》將鏡頭對準了烙印著時代印記的建筑,印刷在展場燈箱上的一棟棟高低不同的塔樓影像,讓觀者猶如步入高樓林立的城市森林,感受著所處城市的發展變遷;陳澍的《苕溪詩帖》將動態水流和靜態影像合并呈現,晃動的燈光猶如日光倒映在河水上波光粼粼,讓人大呼“生動”……諸如此類,“只照畫不照墻”的老林燈光與展出作品從圖像內容到視覺角度達成“定制”搭配,讓作品越發鮮活,就連展場的文字介紹也因其穩定色溫而顯得光影灼灼,極具燈箱效果。沉浸在展場作品的一步一景間,尺幅不一的作品陳列和富有感染力的影像敘事,讓展場形成兼具傳播力和體驗感的共創空間。 大展還專門設置邀請展,展出了由青年攝影家劉書彤策展的“在場”。10位攝影師的傳統攝影方式與AI圖像共同呈現了當代攝影作品的多元表達和創新突破。
展覽現場 楊盼的《搜救先鋒》聚焦常年擔負航空搜救任務的空軍某旅進行高難度搜救科目訓練,專題中的一幅作品中,一簇明亮的展場燈光循著夜間海上搜救訓練的直升機燈光傾瀉而下,壓低的周遭光線盡顯夜間大海的波濤洶涌;陳思彤的《一塊河水》通過不同時間拍攝同一處河水,并將采集的水樣封存起來,于展場將影像和裝置合并展出,這一行為既是對時間停滯的記錄,也成為闡述時間不可控的證據;李瀟的《城市住宅肖像——塔樓》將鏡頭對準了烙印著時代印記的建筑,印刷在展場燈箱上的一棟棟高低不同的塔樓影像,讓觀者猶如步入高樓林立的城市森林,感受著所處城市的發展變遷;陳澍的《苕溪詩帖》將動態水流和靜態影像合并呈現,晃動的燈光猶如日光倒映在河水上波光粼粼,讓人大呼“生動”……諸如此類,“只照畫不照墻”的老林燈光與展出作品從圖像內容到視覺角度達成“定制”搭配,讓作品越發鮮活,就連展場的文字介紹也因其穩定色溫而顯得光影灼灼,極具燈箱效果。沉浸在展場作品的一步一景間,尺幅不一的作品陳列和富有感染力的影像敘事,讓展場形成兼具傳播力和體驗感的共創空間。 大展還專門設置邀請展,展出了由青年攝影家劉書彤策展的“在場”。10位攝影師的傳統攝影方式與AI圖像共同呈現了當代攝影作品的多元表達和創新突破。
展覽現場 來自山東省金鄉縣第二實驗小學“王杰光影社”的一年級學生褚喬木一直端著相機在展場拍攝。當被問及觀展感受時,她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這些作品畫面構圖很巧妙,作品很真實,我是帶著學習的心態來的,我希望自己長大后也能拍出這樣的好照片。” 從2011年的首屆到2025年的第六屆,行經14年光陰,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到底給中國的青年攝影師帶來了哪些改變?連續三屆入選該展覽的作者、山東藝術學院攝影系教師劉書彤說,“從美術館創作者到攝影教育者,從參賽者到評委的轉變,是青年大展給予我突破的力量”。從該展覽首屆入選者、分享者再到評委,攝影師劉磊感慨:“全國青年攝影大展見證了我12年的成長,它教會我三件重要的事情,感恩所有提攜,堅持深入創作,并始終相信攝影的力量。”該展覽第二屆入選者、攝影師薄高鵬說,“青年大展像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教會我將散落的記錄升級為長期項目,鼓勵我用新媒體讓影像產生更大的維度,甚至能匯聚起公益的力量”。3個攝影人的影像故事映照著許許多多當代青年攝影師的身影,他們與全國青年攝影大展走過的路交錯重疊,他們借助這個平臺生根成長,也從這片綠蔭下行至遠方。 于是,我們在本屆入展攝影師中看到了關于青年攝影大展的接力回響。憑借《揚州一夢》組照入選本屆大展的周靖宇如此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應當只考慮畫面中的元素,還要去關注當這幅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時。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怎樣的思考?”而通過聚焦現實與虛幻的作品《氤氳》入選大展的攝影師盧麗星則坦言,“青春的價值不在于被邊界限定,而在于勇敢地擁抱差異,影像的力量能夠打破邊界,讓個體的孤獨經驗轉化為與世界對話的橋梁。”追光的身影在14年間從未停歇,而從青年攝影大展走出的攝影人,正將對現實的深情凝視投射為鏡頭里的拔節生長。正如本屆大展在嘉賓證的設計上投注巧思,這些由可回收材料制成的證件,內部裝有種子,種到土里就會生根發芽。而這一設計也寓意青年人是一顆顆攝影事業的種子,終將以向下扎根的韌勁催生“生長”的無限潛能,影像的傳承接力在青年人中間,匯聚成“跨越”的合力。
展覽現場 展覽開幕當日,“青春無界 影像無邊”主題分享會在墨子紀念館墨子講堂舉辦。攝影家楊文彬、孫略、張雯分別圍繞不同話題,與創作者共同探討影像在當下及未來的新語言、新可能與新價值。展覽開幕期間,還將舉辦中國攝協青年攝影委員會工作會、第六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工作坊等活動。 本屆大展由中國攝協青年攝影委員會、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棗莊市文聯、中共滕州市委宣傳部、滕州微山湖濕地管委會承辦。展覽將展至10月30日。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