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管弦樂《頌·江南》在金沙湖大劇院奏響夏意的熱烈尚未散盡,秋韻的綿柔悄然來臨,江南此時的光影、氣息與聲音交織成一種獨特的靜謐與豐盈。9月27日晚,浙江音樂學院申報獲批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民族管弦樂《頌·江南》在金沙湖大劇院成功上演,用音樂喚醒了人們心中對江南的記憶與想象,在將典雅細膩的江南文化傳入劇院的同時,也向世界傳遞了美妙中國的時代樂音。 民族管弦樂《頌·江南》由著名作曲家浙江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創作和研究中心主任王云飛教授創作。以江南文化為宏觀題材,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文、自然等文化符號為子題材,以從古至今的歷史更迭為脈絡,融民歌、戲曲、民族民間音樂等元素為一體,是一部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鮮活時代氣息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歌頌當今中國萬千氣象,彰顯大國風范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 本場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王甫建執棒,由浙江音樂學院民族樂隊學院演出。音樂會從遙遠的《遠舟》《良渚》開篇,穿過古老的《莫干》《繁華》,到富有中華文化內涵的《西湖賦》,再到富有時代氣息的《相擁》,最后推向高潮的終曲《頌江南》。 序曲——竹笛二重奏《遠舟》,以別具匠心的設計啟程。竹笛演奏家魏思駿與韓慧慧藏身于觀眾席中,悄然吹奏起曼妙的笛音,打破了傳統音樂會演出的慣常形式,由此將聽眾帶入到悠遠神秘的時空中,以回望古老的文明,為整場音樂會奠定了厚重的文化質感,開啟了如詩如畫的音樂篇章。
作品《遠舟)
作品《繁華》 良渚文明距今已有約五千年歷史,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作曲家以樂器模擬徐徐的風聲、沙沙的樹葉聲、蟲鳴鳥鳴聲,在傳遞以水為源理念的同時,返璞歸真的尋找自然的樂音。描刻久遠年代樸實的勞作與收獲。 由國樂系副教授申玉晶演奏的《莫干》,以笙為主奏樂器,以音樂講述故事,刻畫英雄。剛勁有力的音樂在整部江南風格的作品中顯得十分出挑,體現了作曲家在整臺節目章節上的精妙設計。 接下來呈現的作品是《琢器》,作品采用多箏與樂隊的編制,以江南瓷器制作為題材。音樂語言富有色彩與張力,時而如瓷土般溫潤,時而似刻刀般犀利,與樂隊交織,生動刻畫出瓷器從淬煉、雕琢到成器的藝術歷程。樂曲不僅用音樂展現了制瓷技藝之精湛,更以磅礴的音響禮贊了世代匠人沉靜專注的“工匠精神”。此后,則是“江南絲竹”風格的《繁華》,竹笛、琵琶與二胡交相呼應,樂隊與之恰如其分的映襯,紫竹調的旋律時隱時現,熟悉而鮮活,音樂樸實、輕盈且又不失精致,勾勒出小橋流水間的市井繁華。
作品《琢器》 音樂會中唯一的聲樂作品《西湖賦》,是整臺節目的又一亮點。歌詞選自當代古文名家楊威先生的同名詩,由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金瑤教授領唱。音樂圍繞字詞鋪展,生動的描繪了西湖的精致,抒發了詩文之情感,帶領聽眾領略了作曲家筆下的“人間絕勝西子湖”。
作品《西湖賦》 《相擁》的主題是擁抱時代、擁抱世界。二重協奏中的主奏樂器二胡與大提琴是中國與世界代言,深情款款的慢板好似一對戀人對白,給人以水乳交融之感;激情澎湃的快板又好似高度發展的時代中迸發的火花,與慢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音樂為媒傳遞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作品《相擁》 音樂會終曲以《頌江南》收尾,舒展優美的旋律對整部作品的江南語境做了再次強化,熱烈歡騰的快板似乎是對繁華盛景及幸福生活的生動描繪。是為江南譜寫的一曲時代頌歌。
向觀眾謝幕 在掌聲和歡呼聲中,民族管弦樂《頌·江南》圓滿落下了帷幕。據悉,本場次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民族管弦樂《頌·江南》的收官之戰,期待著這樣一部民族音樂佳作在更廣闊時代律動中,帶領更多人聆聽來自江南的時代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