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在生長——王波藝術療愈展”開幕&學術交流會
2025年9月6日,“生息空間”藝術療愈項目暨“正在生長·王波藝術療愈展”在北京798藝術區瀚藝術空間正式啟幕。并同期舉辦了“藝術療愈學術交流會”,圍繞藝術療愈的實踐與理論展開更為深入的探討。 開幕及學術交流會由本次展覽策展人馬藝粼主持,她表示,展覽以“生長”為核心意象,旨在通過藝術家王波充滿感知力的作品,開啟一場關于生命成長與療愈的靜謐對話,構建一處連接理性與感性、醫學與美學的“生息空間”。
趙 力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項目背景。他提到,該展覽源于與協和醫院西單院區的橫向課題合作,探索藝術療愈與醫院關懷的交叉可能。王波作為合作項目的首位“駐院”藝術家,突破傳統工作室創作模式,將創作現場移至醫院的場域,激發了全新的創作靈感和語境轉變,而本次展覽又是與國內重要藝術療愈畫廊空間合作,從展覽內容與形式等方面都呈現出特別的面貌。 張 璇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治療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璇在發言中指出,本次展覽呈現了藝術治療與醫療機構深度合作的成果,也是“創作即療愈”理念的的生動實踐。她表示,中心長期致力于藝術治療在醫療場域中的研究、臨床實踐與社會推廣,將其逐步融入醫院護理、慢病管理、康復支持等多個環節,積極推動藝術治療在中國臨床語境中的本土化發展。她還介紹了基于展覽推出的藝術療愈系列工作坊,邀請公眾參與體驗。 在同期舉辦的學術交流會上,五位嘉賓從藝術家內在探索、醫療系統介入、社區普惠實踐及策展傳播策略等多維度,系統梳理了藝術療愈的多元生態。 王 波
藝術家王波分享了其創作理念與駐留體會。他特別介紹了作品《回聲-初啼》的創作過程:該作品源于其在協和醫院西單院區駐留期間的感受,以生殖科室的特定空間創作回聲-初啼作品,作為新生兒父親,他以孩子的哭聲為聲源,通過聲波可視化技術與3D打印形成多組彩色波動圖形,隱喻生命初期的狀態與情感張力。另一件《生長的影子》則結合醫院20多米長廊的原有結構,以數字繪畫結合藝術微噴手法呈現樹木生生不息的意象,并邀請醫護人員參與進來,將醫院就診空間與自然主題融為一體。 王波在協和醫院駐留展覽,延伸至畫廊空間,創作了一系列生長性作品——《樹記歲時》,這是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通過拆解、重組“樹”的視覺元素,試圖構建一個連接人、記憶、地域與自然的繪畫作品。 此外,藝術家還回顧了此前在寧波諾丁漢大學駐校期間的創作,包括以城市地圖為出發的生長計劃項目,以及為大學的樹林中創作的互動裝置和自然療愈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冥想與自處的空間。他強調,藝術創作作為自我對話的過程,具有療愈與聯結的潛能,也為其在生活里的不同場域中的實踐奠定了基礎,拓展藝術創作的維度。同時他認為藝術療愈對公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緩慢而又漫長。同時藝術療愈具象化了藝術作品的功能性,能讓藝術家在常年的孤獨思考中跳脫出來,更清晰的看到作品對公眾的積極的社會價值,能獲得公眾對作品的反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代 潔
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執行秘書長代潔在分享了該機構多年來在藝術療愈領域的實踐成果與跨領域合作經驗。她介紹,橋愛慈善基金會作為一家4A級非公募基金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持續致力于通過藝術手段開展心理療愈與社會服務。在藝術療愈實踐方面,橋愛圍繞社區、學校、醫院等多類場域推出系統化項目。 社區工作中,基金會聯合中央美術學院藝術治療研究中心、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會共同開展“知心伙伴藝術治療人才培育計劃”項目,2024年首期學員完成54場公益工作坊,服務涵蓋老年人、兒童及特殊人群;同時推出“心橋計劃”等面向女性、家庭的藝術療愈小組和主題活動,累計服務逾2.5萬人次。學校教育中,橋愛與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發心理健康課程及配套資源,覆蓋全國多所中小學校,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發放教材超7萬冊,學生受益量達47萬人次以上。醫院實踐中,基金會于武漢某燒燙傷醫院設計并開展系統性藝術療愈項目,有效協助患兒及家庭緩解焦慮情緒,獲得醫療系統的高度認可。 代潔強調,藝術療愈不僅是個體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徑,更是推動社區和諧、教育發展與醫療人文關懷的重要力量。她呼吁更多藝術家和專業工作者積極參與公益藝術療愈項目,共同助力該事業在更廣泛地域和群體中持續拓展。 耿 琨
青年藝術100事業部總監耿琨以“我的我們的~100療愈探索與實踐分享”為題,分享了青年藝術100自2020年以來在藝術療愈領域的持續探索與階段性思考。作為長期致力于青年藝術推廣的平臺,青年藝術100從藝術展覽拓展至療愈性實踐,試圖通過策展、公共項目與跨界合作,構建藝術與公眾之間的情感連接和心靈支持。 藝術療愈在青年藝術100的實踐始于2020年的“Hope Flower”藝術療愈公益計劃。該計劃是以“花”為題,從線上共創開始,到線下入駐商場等公共空間,如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花開正當時”藝術療愈項目、北京地鐵“未來列車”藝術車廂等共創項目,在特殊時期傳遞溫暖與希望。隨后,藝術療愈在“青年藝術100”年度展系列活動中持續深化,并延展至多個跨界合作。以城鄉更新項目“藝術旌陽”為例,通過社區共創+療愈工作坊,讓藝術觸達不同人群與空間,喚醒在地記憶,聯結情感與彼此。 2024年底,青年藝術100與上海碧云美術館合作推出國內首個藝術療愈主題青年藝術展“我是我,我們是我們”,策展全階段聚焦情緒聯結與心靈修復,同期在美術館發起的系列工作坊涵蓋多感知維度藝術體驗,推動美術館向“城市療愈第三空間”轉型。在今年的100青年藝術季期間,成立了“100療愈實驗室”開展了12場以N³心世界為主題的療愈工作坊,持續探索藝術療愈的有效方法論。 同時,她也提出了在藝術療愈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比如延續性不足、體驗碎片化等問題;還需要關注商業化帶來的風險,避免‘療愈’被稀釋成營銷標簽。希望未來能夠在可持續和系統化的建設中,讓藝術真正成為持續的心理支持和社會連接的力量。 陶巍 & 馬良坤
藝術家王波的展覽,把繪畫融入生活,借用藝術這個媒介表達內心,傳達生生不息的積極觀念,療愈大眾的心靈,并且嘗試多場域空間融合,開拓更多可能性。 瀚藝術空間創始人陶巍與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馬良坤聚焦醫療場域,整合藝術資源與專業醫療團隊,構建起多層級、融合性的藝術療愈探索性服務體系。自2024年10月《藝術治療改善胎兒丟失女性悲傷水平的探索性研究》科研項目啟動以來,已在北京協和醫院實施,周一下午定期舉辦藝術療愈公益工作坊,其他時間會開放音樂,運動,瑜伽等工作坊;服務包括患者、醫護人員及孕產期女性。 項目采用“團體工作坊+一對一個案”結合模式,在提供群體支持的同時也注重個體深度療愈。截至目前,通過藝術干預已成功幫助多例服務對象實現心理狀態顯著改善和“生命重啟”,即使在個別未達預期案例中,也顯著增強了參與者應對壓力的信心。團隊構建跨學科、多專業協作模式,除藝術家之外,同時融入醫生、護士、藝術治療師等力量,形成“醫療-藝術-心理”三位一體的支持網絡。 此外,項目積極推動藝術療愈從醫院向社區場景延伸。通過開展社區活動,增強家庭情感聯結,提升公眾心理調適能力。馬良坤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與瀚藝術空間的合作,推動藝術療愈在更廣泛醫療場景和公共領域中的應用。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21日,期間還將舉辦多場藝術工作坊和互動體驗活動。期待大家走進展覽現場,在王波的藝術世界中感知生命與療愈的對話。
王波-《回聲·初啼》 280x180x30cm-3D打印、立邦環保漆-2025
王波-《樹記歲時》系列作品 布面丙烯綜合媒介-2025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