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典秀美 清靜雅逸——鐘聲的書法藝術
臨蘇馬灣界域刻石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以獨特的筆墨語言和深邃的美學內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脈與審美理想。尤其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書法更是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書法創作的重要命題,在于如何在傳承中實現創新。“書圣” 王羲之的書風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對后世書法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代書法家中,鐘聲傳承了這一書風,他的作品清靜雅逸,筆意自然,點畫多變,形態豐富,布局疏密得當,既有雄豪壯偉的氣象,又有風流閑逸、平淡灑脫的韻味。
《醉翁亭記》歐陽修 鐘聲,祖籍閩東蕉城,現居于江蘇無錫。他年幼時跟隨著名書家李敦甫先生讀書寫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受業于著名書家莊希祖先生,并入莊門研習翰墨。鐘聲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書法家,他的書法造詣深厚,筆法靈動,尤擅行書、草書。其行書自然而不造作,秀美而有神韻,其草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筆勢起伏跌宕,散逸流暢,呈現出溫潤秀美的藝術特質。
《元夕》辛棄疾
《陋室銘》劉禹錫 縱觀鐘聲的書法作品,一股清靜雅逸之氣便迎面而來。他筆下的《桃花源記》,洋洋灑灑,布局疏朗有致,筆法變化多端,取勢縱橫自如,剛柔相濟,筆意相發,頗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神韻。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曾言:“筆以發意,意以發筆,筆意相發之機,即作者亦不自知所以然。”筆意相發這種藝術境界,只有對書法堅持不懈的專研和苦練,對文學作品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得心應手,落筆之際,似得天機。
《桃花源記》陶淵明 欣賞《菩薩蠻·黃鶴樓》一作:“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輕重緩急、濃淡枯濕對比強烈,章法錯落有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又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劉禹錫的《陋室銘》、唐寅的《桃花庵歌》……在這些作品中,鐘聲筆墨清秀俊逸,節奏明快跌宕,奇正相生,虛實相間,把書法與詩詞的思想和意境融為一體,將這些詩詞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菩薩蠻·黃鶴樓》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詩》李白 蘇東坡曾言:“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神”指的是作品呈現出的精神,“氣”即是氣勢,“骨”指筆力,“肉” 指筆墨之濃淡,“血” 指用水、用墨之技巧。只有具備了這五項,才是一幅真正優秀的書法作品。為了實現“神、氣、骨、血、肉”的統一,鐘聲在深入鉆研前人經典碑帖的同時,不斷思考探索,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書法的筆墨內涵,又沒有被古人的筆墨程式所束縛。在書法創作中,鐘聲以“二王” 為宗,集百家之所長,兼收并蓄,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內涵不僅在于對技法的呈現,更在于創作者人格襟懷與內在精神的體現。多年來,鐘聲既執著于書藝的精進,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夜泊牛渚懷古》、《錢塘湖春行》、《村居》……這些作品中表現出的真情實感、人生閱歷、詩意憧憬,化為鐘聲筆下或疾或澀,或濃或淡,或枯或濕的筆墨線條。在流淌的筆墨中,在動人的詩詞間,傳遞出其內心的旋律。這些極具張力的線條和作品所呈現出的氣勢無不使觀者在品味詩詞意境的同時,感受到書法的獨特魅力。
《村居》高鼎
《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 內心的空靈和寧靜是一個書法家極為可貴的心境狀態。正所謂“書為心畫,字如其人”,古典秀美,清靜雅逸不僅是鐘聲的藝術風格,也是他為人處世的真實寫照。欣賞鐘聲的作品,我們能看到筆墨與詩詞相互結合,可謂互為輝映,相得益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當今這個日益浮躁忙碌的社會,只有放下功名利祿,遠離浮躁和喧囂,才能做到心意合一,使筆下的作品流露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韻。
《元宵爭看采蓮船》姜夔 藝文兼備,是中國書法的優良傳統,也是當代書法創作的現實要求。古人言:“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鐘聲的書法作品里充滿了詩的情懷、詩的表達,呈現出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多年來,他在書法之路上不斷精進,不斷拓展著書法的文化內涵,彰顯出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真諦。面對諸多誘惑,鐘聲視名利為無物,始終堅守著書法的本體價值和人文精神,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與實踐,這無疑為當代藝術家們做出了一個難能可貴的示范。
《山中問答》李白
鐘聲,祖籍福建寧德,閩東蕉城人。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隨師于書法家李敦甫先生,師從書法家莊希祖老師。其潛心書法藝術幾十年,臨池不輟,曾多次在全國書畫賽事中獲獎,作品被國內外眾多機構及藏家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