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來,翻涌而來 2025未來戲劇SHOWCASE圓滿落幕6月28日晚,2025阿那亞戲劇節「未來戲劇SHOWCASE」頒獎禮及派對暨《BAZAAR ART時尚芭莎藝術》BAZAAR NEW ART年度派對,在阿那亞海邊驛站紅房子舉行,為期四天的未來戲劇SHOWCASE正式落下帷幕。 6月25日至28日,在蘇卡劇場和排練場,九部大膽、先鋒的作品與五千余名阿那亞戲劇節的觀眾相遇,帶給他們或奇妙、或欣喜、或緊張的體驗。他們在舞臺上看到的不止是戲劇,還有自己,有對未知的好奇、對瞬間的執著、對永恒的向往和對未來戲劇的無窮想象。 本屆「未來戲劇SHOWCASE」從387份投遞中選出9組作品,包含舞劇、肢體、戲曲、互動劇場等多種形式,探討了瞬間、永恒、生命、死亡、AI、未來等多種話題。
未來戲劇SHOWCASE評委團隊 今年,未來戲劇SHOWCASE特別邀請來自波蘭、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印度、中國臺灣等七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評審團陣容,涵蓋導演、制作人、策展人、學者、舞臺美術、劇評人等多個戲劇領域的權威代表。他們在全球舞臺藝術界擁有深厚影響力,活躍于各大劇院、高校與藝術節,既具學術眼光,也有一線實踐經驗。正是這樣一支視野開闊、風格多元的評審團隊,為本次九部作品的呈現與評選帶來了前瞻性、多角度的專業判斷,共同助力未來戲劇的探索與可能。 評審團就9部劇目的創作、呈現和未來發展以及中國和世界戲劇創作的現狀等維度進行了深入了解及探討。經過7個小時的評選會議,國際評審團最終選出「未來戲劇·金獎」、「未來戲劇·銀獎」以及「未來戲劇·評審團特別獎」。
金獎劇目將獲得100,000元獎金和《BAZAAR ART時尚芭莎藝術》的專屬特別版封面,并受邀參加下一屆阿那亞戲劇節「特邀劇目單元」; 銀獎劇目將獲得60,000元獎金; 評審團特別獎劇目將參與「阿那亞藝術家駐留計劃」。
未來戲劇·金獎頒給了導演孫銘池的作品《異常》,授獎詞這樣寫到,導演試圖構建一種超乎常態的舞臺語言與夢境般的氛圍,在虛實交錯間完成對社會現實與孤獨的強烈隱喻和哲學思考。期待下一階段的創作,能夠鍛造出更強烈的原創形式:將荒誕特質與具象表達結合,讓思辨扎根于肌理。
未來戲劇·銀獎,《去大同》,導演韋小六。這部作品將七八十年代東北大地的集體記憶,與當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碰撞交融,反映了導演和主創對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復雜關系的關注。人機交鋒進發的思想火星,早已點燃藝術家與觀眾靈魂共振的烈焰!我們期待導演更深入地探討人類與技術的主題,擁抱人工智能的概念。
2025阿那亞戲劇節未來戲劇SHOWCASE評審團特別獎頒給了《薩滿的香皂》,這部作品以肢體作為媒介,探討身心在突發創傷之后的掙扎、解脫與超越。他與六位表演者通過極具張力的肢體表現,讓一個舞臺符號在演員肢體的互動中“獲得生命”,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情感共鳴。作品以獨特的身體語言激發深層思考,展現了當代戲劇藝術的表達潛力。
同樣獲得審團特別獎的還有導演李子依的《白犀牛事件》,這部作品將瀕危動物的問題與當下的多個重要議題相結合,包括女性生育自由、以及人與動物共享自然環境的倫理思考。作品融合了肢體元素、偶元素、對白與音樂等多種劇場手法,并在喜劇、紀錄片風格與真切的人類情感之間靈活切換,展現出強大的表現力與未來拓展的潛力。我們由衷欣賞她們團隊在這部作品中展現的創造力與勇氣一一這是一次從女性視角出發的大膽探索。 此外《白犀牛事件》與《薩滿的香皂》還同時獲得“未來戲劇觀察團沸騰獎”。
今年未來戲劇SHOWCASE的三款獎杯由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鄔建安設計。獎杯設計源于對未來戲劇探索精神的致敬。獎杯整體采用標準磚塊的尺寸與方正輪廓,獎杯的中心是一個象征瞭望口的縫隙,從一條邊,到三條邊再到五條邊,縫隙越大,視野就越開闊,所能“窺見”或“接納”的可能性就越廣闊。在材料的選擇上,本次獎杯全部由名貴石材大料切割后的邊角料作為獎杯主體,給這些原本只能沉睡于倉庫的石材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和價值。正如這些石材在獎杯上釋放出隱秘的光彩,未來戲劇SHOWCASE單元也希望發掘出更多前沿劇場實踐與多元表達形式,啟迪新劇場美學發生,促成當代戲劇革新的不斷演進。 今年新增的未來戲劇IDEA版塊匯集了各領域的先鋒藝術家,展開了9場工作坊、3場午夜論壇,與熱愛劇場、創作、身體與感知的參與者共同體驗戲劇、感悟生活,更為未來戲劇注入了鮮活的思想與真實的共振。
《關渤的一天》工作坊現場
陳楸帆工作坊
導演陳明昊與導演李振華在《關渤的一天》工作坊現場
《是海,是沙丘》論壇現場
午夜劇場,量子糾纏的未來戲劇 未來戲劇MARKET讓更多好作品聚焦光下,通過市場推介會、市場生態對話、戲劇實驗室、海浪會客廳4個活動,讓未來戲劇駛向海的遠方。 來自各地的未來戲劇觀察團成員們,在四天內不僅連刷SHOWCASE劇目,還自發組織了占星、戲劇研討會、即興戲劇等活動。通過四天的觀察與討論,最終他們將形成一份《青年戲劇報告》。
嘉賓王之綱、黃燎原、張有待
李振華老師,一個人在荒島 2025未來戲劇SHOWCASE在海風與光影中圓滿落幕。九部作品踏光而來,數場對話激蕩回響,劇場的每一次相遇都成為通往未來的片刻。 人生如戲:在剎那戲劇中探索生與死的邊界
6月27日晚,阿那亞戲劇節上演了由導演聶競竹和編劇唐大年聯手打造的剎那戲劇《七/SEVEN》,主演包括吳洲凱、冷心清、郭紳鈺和王朗。聶競竹以其跨界背景,將劇場、影像與當代藝術融合,創造出一個時空穿梭的藝術現場。戲劇節如同電影節,集中展示了藝術的魅力,為人們搭建起相互連接的橋梁。聶競竹形容戲劇節的意義在于讓孤立的個體在藝術的海洋中找到彼此,實現“跳島”相遇。
聶競竹,中國著名設計師與視覺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在平面設計、裝置藝術及舞臺美術領域均有卓越成就。她執導的《七/SEVEN》講述了一位生命只剩七天的主人公,在七個夢境中從混亂到內心和解的旅程。“七”不僅是夢境的數目,也象征著歷史長河中物質的變化與順序。
《七/SEVEN》的靈感來源于一個關于加德滿都與開咖啡館夢想的故事。聶競竹被劇本中的哲學思考所吸引,特別是關于生死的討論和夢境的層層疊疊。她將這個強敘事的故事改編為“七個夢”,探討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的自我審視和思考。這個劇本不僅打動了聶競竹,也引發了觀眾對生死、對如何過好一生的深刻思考。
聶競竹不僅是“未來戲劇SHOWCASE”的發起人,還負責三個論壇、九個工作坊、九個劇目的評審,以及獎杯制作、頒獎典禮籌備等,她笑稱自己是“發光發熱者”。
聶競竹認為戲劇如同“量子糾纏”,將所有人連接在一起,在這個時空中相聚、共振。戲劇節打破了戲劇人單打獨斗的局面,創造了新的合作和傳播機會。通過“未來戲劇SHOWCASE”,聶競竹希望為創作者搭建一個完整的推廣平臺,幫助他們實現作品的流動與傳播。
Q:從個人的創作團隊協作,做導演做項目跟之前做藝術家與設計師有哪些不同? A:從個人創作到戲劇導演,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必須和演員、音樂、舞美、燈光等多個環節配合協同。這個過程我學到了很多和人打交道的方式,也體驗到了群體的溫度和責任感。盡管困難重重,但戲劇的魅力和團隊的共同努力讓我堅持前行。
Q:阿那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有哪些獨特氣質吸引著你? A:北方的海適合做戲劇,它是一個龐大的舞臺,襯托并放大了內心的各種感受,所以那里好似戲劇的放大器,阿那亞的海和劇場形式多樣性為戲劇創作提供了獨特的環境。這里的海有情緒、有性格、有力量,能放大創作者的感受。阿那亞的“烏托邦”氣質讓創作者和觀眾都能跳脫日常生活,感受到戲劇的精神性。
Q:你發起了“未來戲劇SHOWCASE”單元,你怎樣看參與“未來戲劇”的這些年輕人? Q:他們生活規律、有條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懂得保護自己。這種精神面貌讓我羨慕不已。 Q:科技與戲劇的關系在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邊界的拓展會進展到什么程度? A:科技發展對戲劇的影響不容忽視。戲劇不一定要局限在劇場,戲劇性才是核心。我愿意拓寬戲劇的邊界,引入科學家、作家、加密藝術實踐者等不同領域的人,激發新的想象力和討論。機器人的出現、AI的使用都在逐步改變戲劇的面貌,未來戲劇的可能性無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