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移模寫——臨摹教學作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2025年3月2日,“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同期,圍繞“中國畫的演進模式與文明特質”、“臨摹實踐與教學”等主題舉辦專題研討會。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展出央美百年來中國畫臨摹教學的臨摹作品、課徒稿及臨創轉化創作共300余件,旨在挖掘“傳移模寫”古法在當代中國畫創作研究和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教學中的學理價值與時代新意,并探討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認知體系的深厚內涵與積極意義。
出席此次開幕式的老先生、老領導有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蔣采萍,潘世勛,樓家本,王同仁,張立辰,胡萍,馬振聲,郭怡孮,謝志高,姜寶林,杜大愷,李燕,孫景波,劉巨德,劉正成,唐勇力。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有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衛東,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安遠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劉學俊,榮寶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趙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李紅強,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徐里,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祁海峰,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何家英,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秘書長劉健,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韓筠,湖北美術學院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張以林,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胡秉文,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喬宜男,文旅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尹毅,北京榮寶齋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范存剛、副總經理唐輝,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遠,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于文江,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張晴,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陳孟昕,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金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中國書法》副主編朱培爾,河北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田忠。 來自美術專業機構、博物館及藝術市場代表有中國美術家協會杜松儒、王偉平、柳妍;中國國家畫院梁占巖、范揚、史國良、何加林、謝小銓、方向、王東聲、黨震、孫震生、任賽;中國藝術研究院趙建成、楊濤、李傳真、劉波、徐累、潘纓、華天雪、陰澍雨、王德芳、崔進、谷卿、王赫赫、楊肖;故宮博物院余輝;中國美術館鄧鋒;北京畫院袁武、莫曉松、方政和、樂祥海;北京榮寶齋侯文泉,中國嘉德拍賣總裁胡妍妍,恒祥基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 來自各兄弟院校的代表有北京大學渠敬東,清華大學陳池瑜、戴順智、尚剛、張敢、丁葒、談晟廣,中國人民大學黃華三,浙江大學張震,中國美術學院陳向迅、雷子人,四川美術學院耿杉,西安美術學院郭繼鋒、王興華,魯迅美術學院趙斌,廣州美術學院陳朋、梁醒生,湖北美術學院郝孝飛、張眾,天津美術學院李孝萱、周午生,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毛冬華、李戈燁、湯哲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烏日切夫、曹寶泉,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孫滌、劉進安、秦嗣德,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劉明波等等。 還有為本次展覽提供藏品的家屬及藏品機構負責人有李庚、劉瑩、陳瑞芳、王丹、李蓉、李蕓、郭遠航、徐顯鋒。以及王書杰、劉金貴、李洋、劉波、李小芳、張鐵林、李津、許宏泉、倪軍、史金淞、陳步一、安佳、王乘、盧俊舟、顏培大等知名教授與藝術家。 出席此次開幕式的我校領導有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徐揚,院長林茂,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培元,黨委副書記王曉琳,學術委員會主任蘇新平,原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尹吉男,原黨委副書記黃華英。 此外,出席開幕式的還有學院各院系單位的部門領導、中國畫學院師生、校友代表及各媒體單位的朋友們。 開幕儀式由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琳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林茂院長、老院長靳尚誼、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先生、中央美院老教授代表張立辰、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先后致辭。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徐揚書記宣布“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展覽正式開幕。
林茂院長致歡迎辭: 林茂院長代表中央美術學院對出席“傳移模寫”開幕式的領導、嘉賓以及為展覽籌備付出努力的師生、策展團隊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他表示,臨摹教學在中國畫傳承與創新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學院在該領域的探索成果,也希望借此推動對中國畫教育的深入交流與思考。他期待觀眾能在展覽中感受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共同探討中國畫未來發展方向,并預祝展覽圓滿成功。 林院長強調,中央美術學院自上世紀以來,集合了葉淺予、張仃、蔣兆和、李苦禪、李可染、郭味蕖、劉凌滄等前輩藝術家,他們將傳統技法與時代精神相融合,使中國畫的悠久傳統融入到了現代學院教育體系并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共同奠定了中國畫教育的基石。 面對當今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林院長指出,中國畫既要守護文化底色,也要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他引用李可染先生“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的理念,指出臨摹是深入傳統精神的關鍵,而創新則是最終目標。“臨摹是扎根,創新是生長”,中央美院的臨摹教學站在建設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的新起點上,不僅僅是技法的傳承,更是對中華文明基因的解碼與重構。中國畫學院將繼續深化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推動跨學科融合與理論創新,探索中國畫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具有時代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優秀人才,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老院長靳尚誼致辭: 老院長靳尚誼表示,臨摹作為中國畫傳統教學的主要模式已有千年歷史。自北宋以來,寫意繪畫興起,強調筆墨表現,推動了山水、花鳥畫的繁榮。相較之下,人物畫因當時社會體制的限制,發展較為緩慢。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國畫系增加了素描課程,以提升人物畫的真實性與個性化。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教學建立了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教學體系,推動了人物畫的繁榮。然而,改革開放后,中國畫界圍繞素描教學展開激烈爭論,部分人反對在中國畫教學中使用素描,導致人物畫造型訓練的削弱。 靳院長表示,在人物畫創作中,寫生能夠幫助藝術家捕捉現實生活的氣息,使作品更具時代感和真實感。因此,中國畫的發展應當借鑒歷史經驗,摒棄無謂的爭論,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前行。如何在臨摹與寫生之間找到平衡,是中國畫教學與創作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次“傳移模寫”展覽不僅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思考,它提醒我們在堅守傳統的同時應結合現實,探索中國畫的發展新路徑,使其在當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致辭: 馮遠先生表示,“傳移模寫”展覽規模宏大,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遠超他對教學展的預期。展覽圍繞中國畫教學體系展開,展現了臨摹在專業能力塑造中的核心作用,并為當前中國畫教育的方向提供了思考。 馮先生認為該展覽具有三重意義:一是溫故知新,回顧百年文脈;二是深化對臨摹的目的方法及其教學價值的認知;三是探討傳統技法如何在新時代發展。 臨摹作為中國畫學習的基礎,是理解傳統創作方法、筆墨精神和藝術境界的關鍵途徑。它不僅是技法的訓練,更是藝術思維和文化認知的塑造。 此外,馮先生回顧了長期以來關于中國畫教學體系的爭論,指出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臨摹、寫生與創作,成為中國畫教育的核心課題。學院的教育模式將決定了未來十至二十年中國畫的發展面貌,本次展覽為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討論契機。在全球藝術格局中,中國畫這一東方藝術形式應與西方藝術相輔并進,在學術理念、藝術創新等方面展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央美院老教授代表張立辰致辭: 老教授代表張立辰表達了對中央美術學院深厚學術傳統的自豪之情。他指出,中央美術學院始終以中華文化思想為根基,通過中國畫藝術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輝煌與博大精深。這種傳承可溯至南朝謝赫“六法論”,其中“傳移模寫”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回顧了葉淺予、李可染、蔣兆和等前輩藝術家在中國畫教學中的卓越貢獻,并強調臨摹課在中國畫教學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應不斷優化臨摹課的教學內容與方向,培養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確保中國畫的傳統得以薪火相傳,具有重要意義。 張立辰教授表示,中央美術學院始終堅守學術至上的精神,他評價本次展覽“恰逢其時”,契合了當代關于中國畫如何在傳承中創新的時代命題。作為美院人,廣大師生校友應繼續支持和推動中國畫的教學與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貢獻更大的力量。
此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致答謝辭: 丘挺院長表示,本次展覽不僅是對百年中國畫教學傳統的梳理,更是對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他指出,傳統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真正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和傳承。歷史上關于“傳移模寫”創變的討論很多,丘教授引用黃賓虹關于“筆法氣韻”的理論,強調筆法是中國畫精神的根本,而“傳移模寫”正是古人與今人建立聯系、拓展創作邊界的重要方式。臨摹不僅是教學基礎,更是藝術家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如大書法家王鐸,在晚年仍堅持臨摹,以回歸經典、避免個人化的習氣。 中國畫所臨摹的傳統經典不僅具有純正性和啟示性,同時也蘊含著實驗性與開放性。王翚與惲南田在臨摹黃公望山水畫時,雖形神兼備,但各自的藝術氣質與風格卻截然不同,這充分說明中國畫在傳承經典的過程中,既遵循傳統法度,又鼓勵個性化理解與創新。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核心——經典不僅是技法的承載,更是不斷被闡釋、重構和再創造的藝術母題。在“古與今”的交融中,中國畫通過傳移模寫這一方式,實現對經典的深入研究,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表達,使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煥發新的生命力。 丘院長還提到,中國畫的魅力不僅限于繪畫領域,而是廣泛滲透到當代文化和視覺藝術,如動漫、游戲等對東方母題的重構,這些都需要深挖傳統。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溫潤撫慰人心的力量,它能夠在碎片化時代彌合文化斷裂,并賦予世界獨特的美學貢獻。 本次展覽系統梳理了北平藝專以來的中國畫學院教學體系,涵蓋課徒稿、敦煌臨摹、傳統母題延伸等內容,并通過學術論壇、講座、社會美育推廣等多元活動,進一步推動中國畫的未來探索。丘院長期待各界專家給予指導,共同助力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徐揚宣布展覽開幕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琳主持開幕式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對百年臨摹教學展開歷時性的多維度梳理與研究,以推進教學、科研、創作的深層次發展,挖掘“三位一體”教學方式的學理特征與思想內涵,從中國畫的本體根源上研究傳統視覺圖像、程式語言與筆墨理法在當下的純正性、啟示性與開放性。 展覽分為“典范”“遺產”“精研”“變化”四個單元,各展覽板塊之間相互關聯,組成了系統性的中國畫臨摹教學體系。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典范”板塊展示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畫專業師生的臨摹作品,關注臨摹教學的取法基礎。通過對畫史脈絡中重要風格流派作品的系統性研習,既注重傳統語言技法的全面修養,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互相印證,更關鍵的是通過體認經典的方式發現和塑造自我,以體會藝術的精微與廣大,構建具有歷史廣度與精神高度的人文格局。該板塊展出以齊白石、于非闇、郭味蕖、劉凌滄、黃均、蔣采萍、姚有多、范曾、周思聰、鄧林、盧沉等畫家為代表的臨摹作品。 “遺產”板塊展現歷屆學院師生對莫高窟、麥積山、永樂宮、法海寺等地壁畫的考察臨摹,以物質文明和社會文化的視角重構古代藝術遺產。該板塊將通過照片、文獻與作品結合的形式,展現“民族遺產”如何成為中國畫臨摹教學的組成部分。該板塊展出以鄧白、葉淺予、吳作人、孫宗慰、張仃、李斛、陸鴻年、劉勃舒等畫家為代表的壁畫臨摹作品。 “精研”板塊既展現民國以來傳統主義畫家在面臨西方和現代藝術觀念沖擊過程中,對于深入研究自身文化藝術傳統,繼承文化藝術精神的自覺;又展示現代教育體系中,精研古法的傳統經驗與學院教育進一步融合,一方面是延續自“師古人之跡,先師古人之心”的傳統,強調學生在人格、文化、精神層面與前人對話,另一方面則在現代學術和文化觀念中,從題材技法到物質媒介,從傳承脈絡到各家獨創,展開具體分析,實現由精研而借古開今。該板塊展出以賀良樸、汪鸞翔、蕭謙中、邵逸軒、王夢白、李苦禪等畫家為代表的課徒作品。 “變化”板塊展示學院師生在臨摹基礎上的創作作品,呈現專業教學系統中臨摹與創作的轉換銜接。通過臨摹可以深化對中國畫語言特性、美學觀念、文明特質的理解,其根本目的則是入古出新,以實現具有時代特色的個人藝術創造。如何銜接臨摹與寫生、創作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古今中外的兼容并蓄中積聚藝術表達的能量,這是中國畫臨摹教學的永恒課題。該板塊展出以蕭俊賢、陳師曾、陳半丁、秦仲文、王雪濤、吳鏡汀等畫家為代表的臨創轉換作品。 據悉,展覽將展至2025年4月16日。 部分作品欣賞:
齊白石 《記八大山人畫稿》 紙本水墨 30.5cm×16.4cm 1907年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臨清朱耷《瓶花》 紙本水墨 30cm×25.5cm 年代不詳 北京畫院藏
于非闇 臨傳北宋趙佶《御鷹圖》 絹本設色 165cm×80.5cm 1954年 北京畫院藏
王雪濤 臨明呂紀《雪梅斑鳩》 紙本設色 165cm×81cm 1950年代 王雪濤紀念館藏
李可染 《仿八大山人圖》 紙本水墨 76cm×42cm 1943年 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藏
劉凌滄 臨清殿藏本《王安石像》 紙本設色 50cm×33cm 年代不詳 展期:2025年01月21日-2025年04月16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層展廳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總策劃:徐揚、林茂 學術主持:丘挺 策展:丘挺 策展助理:叢濤、陳相鋒 展覽統籌:靳軍、杜軼才、韓文超、王秀玲、高高、海軍 學術顧問:蔣采萍、金鴻鈞、王同仁、張立辰、郭怡孮、薛永年、賈又福、樓家本、謝志高、韓國榛、蘇百鈞、唐勇力、田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