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美術館年末大展“無處非中”正式啟幕2024年12月29日,元美術館年末大展“無處非中”正式啟幕。此次展覽由策展人楊鑒擔綱策劃,將展示從1985年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以及中國東方美學,并與可被廣泛接納的西方藝術家及其經驗并置。展覽旨在通過實體空間與策展語言的結合,探索跨主體性的不同文明間的互惠互化,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共存關系,并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可能性。據悉,本次展覽于2024年12月29日展至2025年3月23日。
參與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分別是:雅浸·金朝恩、卜鏑、曹舒怡、方媛、郭亞冠、倫茨·格爾克、路易絲·喬瓦內利、黃宇興、勞倫·哈爾西、季鑫、阿麗莎·柯維德、瑪麗蓮·敏特、蒲英瑋、凱瑟琳·瑞安、宋琨、奇奇·史密斯、譚永勍、王赫、王水、王鑫焱、夏禹、徐累、余友涵、張季、張英楠、吳山專+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策展人楊鑒
元美術館館長盧晶 “無處非中”一詞,援引自明代傳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所著《職方外紀》一書,完整語句為:“地既圓形,則無處非中;所謂東西南北之分,不過就人所居立名,初無定準”,意即地球是圓的,那么世界上便沒有一個地方不能被定義為中心。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國、古埃及,亦或是古印度、古巴比倫等積淀深厚的文明,無不以其居所為軸心,將所統疆域定義為“中”(即世界的中心),而“地既圓形”的概念及其背后所喻指與卷攜的關于現代文明的訊息無疑動搖了這類敘事的根基,并使得人們對自身地理區位及文化模式的優越性產生了質疑。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至此,固執地將自身文化視作是唯一合乎情理的文化,并標榜其優越性逐漸成為一種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的文化治理策略,“中”儼然成為亟待沖破的桎梏。但內觀的視角提醒我們,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導致所謂的“地理區位/文化模式優越感”并不似西方在“我者”與“他者”之間劃出了涇渭分明的界線。“夷狄”和“華夏”也更像是一對描述性的中性概念而不同于西方近現代所遭遇的種族與歧視問題。因此,雖然同樣是以自我的軸心,中國的“中”更趨近于一道又一道由軸心輻射向四周的界限模糊的同心圓,將“他者”納入自己的體系,在“各美其美”的同時“美人所美”。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當下世界并未成為全球化愿景所許諾的共享世界,反而逼近“失效世界”。全球化看起來反倒是扮演了現代性自身發展而出的“掘墓人”,至少使現代性陷入自身導致的混亂而失去前途,特別是全球化使得現代帝國主義支配世界的種種文化策略具有明顯的導向性意圖,世界也因此陷于某種失序狀態。這雖然是災難性的,但同時也是創造新規則的時機。本次展覽將一九八五年前后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東方美學線索當中能夠被廣泛接納的西方藝術家、經驗并置,共同生成一個溢出于文化身份、民族性、自覺性、世界性討論的,由中國出發的世界主義美學語境。展覽嘗試運用實體空間與策展語言的結合去實驗一種跨主體性的不同文明間互惠互化的藝術現場,進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跨主體展覽結構,以展覽發生的當下中國語境與文化現場為底層觀看語境標注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共在性質,同時窺見與浮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生生可能。文(節選)/楊鑒 關于策展人
楊鑒 楊鑒(b.1990)的策展工作是以藝術史與藝術行業機制的研究和寫作為基礎,立足本土性深入調研大量亞裔藝術家個案作為主要研究與策展方向。力求將具有時代關照與延展可能的藝術家案例以視覺化和具有社會維度的方式展開于商業或公共的展覽場域之中,實現藝術家能效最大化。企圖以不同藝術層面、相似時空語境下的迥異個人史勾聯出能夠佐證當下大歷史中的藝術輪廓。 部分作品欣賞:
奇奇·史密斯,《祝禱》,2012年,彩繪玻璃,黃銅框架,203.2×243.84×6.4厘米。
徐累,《云山》,2014年,絹本設色,100×163厘米。
夏禹,《這座城市 》,2024年,木板坦培拉,240×200厘米。
方媛,《大珠小珠落玉盤》,2023年,布面丙烯,200×240厘米。
阿麗莎·柯維德,《部分代表整體》,2017年,拾得木材與鋼條,吧椅與鏡面玻璃,106.7×94×94厘米。
黃宇興,《巖中樹叢》,2019年,布面丙烯,90×70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