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仕尊|一顆“黃豆芽”的十年藝術信仰
《信仰》,H450cm,不銹鋼,展覽現場@深圳灣公共藝術季2022 “潮濕的靈魂,在絕望的發芽”詩人呂德安曾將艾略特的詩句來回應藝術家黃仕尊的雕塑作品《信仰》。這是一件巨大的豆芽形態雕塑,在它誕生之初,尚且不曾被任何未設想的語言包裹過。但贈詩這個行為頗有幾分古時鑒賞者將詩歌、題跋、印章覆蓋在作品上的意味,仿佛將某種痕跡的重疊留在作品中,使得作品身處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那些與人、空間乃至時代之間互動的痕跡,使得作品本身成為“空”的——促成變化的不是畫作本質的內在性,而是流轉或情境造成的外在性。 這種“空”一直縈繞在黃仕尊的作品中。不論是行為、影像還是雕塑、裝置,皆不闡述真理、不描繪靈魂,將所有的希望或憤怒、思考或向往,化作那凝視著當代的、不合時宜的目光。但他依舊選擇做一個不合時宜的當代人,以某種虛空的方式,去感知現實之晦暗不明,提起注定無法抵達光明的勇氣,一往無前。 一、在信仰發芽之前,也試圖掀起萬物 或許因為這片土地并不長玫瑰,而是另生他物。去西方中心化、反殖民主義、環保主義、女性主義等等熱潮依舊在席卷著全球,或許每個時代的藝術主題都隱含著“抗爭”,不同地域的人以不同形式的、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但這些主題,放到這篇廣袤的東方土地,仿佛如同一記重拳猛地擊打在柔軟的棉花之上。 黃仕尊從十年前開始,便隱隱開始捕捉住這個時代里無聲的命題。從此刻在不同城市角落里“生根發芽”的雕塑出發,進而回望過去,仿佛是他最初的實驗作品《豆芽》在這十年間拼命發芽,試圖以這種生長的蠻力與無奈,講述一個漫長的故事。
《豆芽》,藝術微噴攝影圖片,尺寸可變,2013 2008年與2012年兩次四川地震,無聲地撼動了一顆遠在千里之外的心,黃仕尊也是從那時起,開始關心某種渺小又強悍的力量。2013年時,他在兩塊重達2.345kg的水泥磚頭間,鋪上一層黃豆,每天定時噴灑固定水量,直至這些柔弱的豆子發芽、生長的同時將壓在其上的磚頭頂開、茂盛、茁壯、直至枯萎。他將這個藝術實驗以攝影的方式保存下來,如同在心中保存下一棵開不出花朵的種子,鄭重且靜默地等待。 在等待的過程中,黃仕尊在職場一路升級打怪過,跋過現實的高山、涉過社會的深水。這期間同時也創作了一系列作品,有關注城市各角落的墻體噴繪廣告為主題的《壁紙》;有如坐禪般一頁頁翻書的《呼吸》;也有從寄出起便開始在不限定人群中流浪的、被無數“包裝”層層裹住的《禮物》(這件作品至今依舊流轉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仿佛是另一個等待奇跡的種子)。 黃仕尊也如同在世間泥濘里滾了一圈的種子,準備發芽。 二、講述一個不以文字為承載的故事 在資訊超負荷的時代,長篇文字太過于抽象,以至于在信息流中逐漸敗下陣來。黃仕尊清楚地明白這點。背靠著這個以圖像來壓縮理解與記憶的時代,他暫且放下撰寫小說的想法,也放下對整個時代的萬語千言,將滿腔的話語傾注在裝置作品《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中。該件作品延續了之前的實驗,將實驗從兩塊磚的力量,擴大到用磚頭壘作一堵墻的力量。依舊是那些渺小的豆子,在快速發芽的過程中,將整堵墻再次“推倒”。
《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展覽現場@中國歐洲藝術中心2019 豆芽還是那些豆芽,一樣地在夾縫中發芽、一樣地推倒超越自身重量的事物、但也一樣地匆匆生長匆匆死亡。 大部分藝術作品皆以不斷地生長、蛻解和變化的姿態呈現。運用“種子”、“豆芽”等元素創作的《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也似乎如此。但很多時候,作品變化是基于作品內在的豐富性和深度使其生動活潑、變化多端,是由內而生的變化。但黃仕尊的作品正好相反——作品的變化并非來自內核,而是外在的情境映照在作品上呈現出的變化——將同樣的元素,放置在流動的語境與時間之中,再以同樣的形式,讓這個變化卻殘酷無比的時代,為那渺小但已然發芽的種子留下注腳。 黃仕尊運用這種敏感又隱晦的表達,以裝置的形式,呈現一場關于人性和社會結構的動態表達。作品材料本身并無特別之處,陌生化了觀眾對這些材料的認識,他不僅讓觀眾投入到豆芽渺小的生命力量之中,更喚起每一個尚未麻木的感知去審視自己在復雜的社會結構中所處的立場,激發對積極變革的迫切渴望。如同那些推翻一堵墻的豆芽一般,那些觀看的目光能夠通過被動的觀看,轉換為主動地尋求——尋求更加公正、有意義的一切。 三、即使雙腳太重又長不出翅膀...... 黃仕尊堅持每次展覽只展出一件作品,如同說一句深思熟慮的話。一件作品如同一張照片、一句箴言,以最簡單的方式留存再每個人有限的大腦中。他或許深諳這個“什么都留存、卻什么也留存不住”的時代。 2020年之后,在被疫情反復揉擰的土地上,還是像從前一般,不斷發生著那些隨時被遺忘的、甚至不能再次說起的故事。被時代種種繼續推著向前的黃仕尊,開啟了個人第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他在城市的天地之間,制作了一根巨大的、通體金色的、不銹鋼鍛造的豆芽,立于一個指著“south”的指南針表盤上,并將其喚作《信仰》。
《信仰》,H450cm,不銹鋼,展覽現場@深圳灣公共藝術季2022 這個時代的人們,大多時候不關心豆芽為什么可以推翻一堵墻、不關心指南針為什么直指北方、甚至對一棵巨型豆芽的出現也能夠坦然接受。或許在個體忙碌的世界里,人的存在太龐大了,并沒意識到人和豆芽也沒有什么區別。可一旦醒悟自身局限與天地不仁時,已然成為那顆等待奇跡的、絕望的“種子”。 黃仕尊曾寫下一首詩:慶幸長出翅膀/可還沒準備起飛/你卻告訴我/沒用的/你這雙腳太重了/飛不高的。這首短詩和他的《信仰》一樣,被時代和個人命運映襯出某種無奈的蟄伏與不甘。在他眼中,那棵如今在天地中依舊低著腦袋的豆芽,是他自己,也是每一個覺醒的人。高速的城鎮化、人口的快速流動、財富的迅速累積,皆像是那對幻想中可以振翅高飛的翅膀。可這雙翅膀的振動。卻帶不起一雙被地心引力拴住的腳。
《信仰》,H120cm,不銹鋼,展覽現場@美國藝術橋基金會·美國洛杉磯2023 即使沒有翅膀、即使雙腳沉重,皆隨著福建人黃仕尊自嘲的一句諧音梗:“是金子總會花(發)光的”,玩味地笑看庸庸碌碌的世界。2021年黃仕尊花光積蓄,打造了數件純金的豆芽,并充滿戲謔地將其取名為《是金子總會花光》——花光積蓄去“豪賭”一場關于藝術與個人的博弈,賭一賭究竟是先“花光”還是“發光”。在創作中不斷匯集的這些巨大的、渺小的豆芽,不知道能夠推倒哪一個堵“墻”。
信仰,H450cm,不銹鋼,ART021廿一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BEYOUND公共單元2023 黃仕尊的《信仰》隨著不斷地展出與落地,不斷在城市的天地中撐開身軀,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姿態,將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遞給了更廣泛的群體,引發了一場場涉及生命、信仰、存在等議題的討論。 每一屆ART021都會邀請藝術家在室內外的公共空間展示作品,將博覽會打造成一個多領域、跨媒介的公共現場。今年,正值黃仕尊在藝術之路上探索的第十年,其大型雕塑作品《信仰》呈現于ART021東館入口處,通過這一作品將藝術融入公共空間,激發了觀眾對于當代性議題的深刻關注,使藝術與社會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場域上形成了有力的互動。作品似乎代替他,站在這第十年的末端,回首著這段短暫又漫長的藝術旅程,也與每一位觀眾相互映射著,心照不宣地傳遞著還將不斷發芽的“種子”。 四、成為當代的豆芽意味著什么? 時至今日,黃仕尊懷抱的最初那顆種子,從這個時代江河里取水灌溉,十年間默默探索與抵抗,他希望有人關心世界、理解生命與人類,在混亂且繁華的世界里成為勇敢的好人,他希望自己從別處接到的種子可以傳遞給下一個人。所以他還會繼續讓這些豆芽在時間長河中成長、變化,變成玫瑰、搭上船舶...... 哲學家阿甘本在某次哲學講座時,提出過一個問題:成為當代的人意味著什么?黃仕尊以他的豆芽,無聲作答了。
藝術家 黃仕尊 黃仕尊,1992年生于中國福建。其作品運用多種創作媒材和形式,包括攝影、錄像、雕塑和裝置藝術等。他以敏銳的目光嘗試在不停歇的運動中捕捉、呈現時間的流逝,把其可視化。在這種可視化的過程中,他將行為的時間線拉長,并最終以空間的演變予以展現。 黃仕尊近年來參加的主要展覽包括: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2023·BEYOND公共項目單元·上海展覽中心),跨越邊界——全球青年藝術家群展(2023·藝術橋基金會·美國洛杉磯),當代維度-二十世紀與新語言(2022·倫德現代博物館·倫德·意大利),“天行健”深圳灣公共藝術季(2022·深圳人才公園·深圳),慶祝無意義”黃仕尊藝術項目(2022·寶龍藝術中心·廈門·福建),滾動中的雪球14”中荷當代視覺藝術展(2022·寶龍藝術中心·廈門·福建),撥動長眠的那片云(2021·A60當代藝術空間·佛羅倫薩·意大利),“滾動中的雪球13”(2020·@ Bræðslan Víkurland 6·都皮沃古爾·冰島),“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黃仕尊個展(2019·中國歐洲藝術中心·廈門·福建)“Picturing Global China”(2014·白盒子畫廊·波特蘭·俄勒岡州·美國)
撰文:程曦 1995年出生于漳州,現工作生活于首爾、廈門。2020年畢業于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2022年韓國東國大學美術學博士在讀。身兼藝術創作者、寫作者、策劃者的“斜杠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