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一:出走四年 中國藝術家觀看世界的新方式4年后重新歸來,藝術家羅一和她的藝術都通透了。 從純粹形而上和哲學思辨式的藝術面貌,到色彩明亮、充滿東方筆觸的抽象表達,羅一的作品似乎從浩瀚宇宙回到了人間對話。 作為藝術家的羅一,她近幾年的個人經歷無比巧妙地契合了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從疫情之初受困于紐約,到坦然面對重啟藝術創作,并逐漸在新的藝術生態中悠然自得,再到疫情結束歸來重聚,她給北京的朋友帶回了一個驚喜。
羅一 《抽象劇場B-2》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羅一 《禮器》 布面油畫 41×51cm 2023 無比發達的互聯網,似乎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無法呈現藝術最本真的質感。四年之間,羅一從沒有間斷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作,北京的朋友們在圖像中所觀看到的,是她在萬里之外持續對抽象藝術的不斷探索,卻無法體會畫面上最真切的改變。 終于,當她把四年前后的作品集結于北京798,那些新萌發的充滿東方性的筆觸,和畫面中最真切的改變,在原作的觀看中才得以顯露無疑和一目了然。
羅一 《抽象劇場B-3》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羅一 《抽象劇場B-1》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色彩的變化,是羅一作品帶給觀眾最為直觀的改變。2020年之前,羅一的藝術是孤獨的,她長期沉浸于純粹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之中,她的藝術則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以黑白、點線等抽象表達為主要風格,傳達出一種關于生命、關于人、關于混沌宇宙的精神表達。但這注定了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她的藝術,更少的人能和她對話。如今再來看此前的作品,羅一也驚訝于自己曾經的沉重和孤獨。 或許是年齡的變化讓她參透人生,亦或許是新的藝術環境帶來更多知音,羅一近來的畫面中出現了更加通透、輕松和愉悅的色彩表達:似是腳邊錯過的一抹綠草、眼角掠過的一枝紅花,也似是草長鶯飛的紛繁世界,她的繪畫中逐漸有了人間色彩和不同情緒。
羅一 《抽象劇場B-7》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羅一 《抽象劇場B-9》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而在色彩之外更大的改變,則是一位處于異國他鄉的藝術家潛意識中對自我身份的找尋。 在前幾年北京的工作室里,羅一努力嘗試一切她能想到和抓到的方式:繪畫、雕刻、潑灑、流淌……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從來都不是她需要思考的因素。
羅一 《營造》 綜合材料 90×70cm 2019
羅一 《燕跡1》 綜合材料 90×70cm 2019
羅一 《燕跡2》 綜合材料 90×70cm 2019 但當她融入了紐約的藝術環境,經歷了數次個展的極度忙碌和疲憊之后,身處異國他鄉的藝術家開始被孤獨困擾,用什么去排解思鄉的孤獨呢?她選擇了書法。 書法這個代表著所有中國人根基的文化象征,對于羅一來說又有著另外一層含義:她的父親是一位書法家,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寫書法。父愛給羅一帶來一生的感懷,而她開啟異國之旅的直接原因也是父親離世帶來的悲傷。從而,書法的書寫是她發自內心的排解孤獨的方式,抄寫詩經、楚辭,并基于此創作書法裝置,也將書法的線條融入于抽象繪畫中。這是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到了紐約之后,用藝術觀看世界的新方式。
“洞穴人”羅一作品展 展覽現場 2023年12月9日,羅一最新個展“洞穴人”在北京圣之空間開幕,展覽分別展出羅一四年前在北京的創作,與近期在紐約的創作兩個系列。展覽由王春辰先生策劃。 王春辰談羅一 人換一個環境,心態都會變得不一樣,心態的變化就能表現在畫面中。 羅一在國內創作的作品是沉重、厚重、層層疊加的,那時候的她描述的是一種沉重的世界和宇宙,也可以說是大地和人間,畫面中有多層含義,能看出她多年對藝術扎實的積累,穩扎穩打的做自己,從之前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是羅一對藝術堅強的認定。
“洞穴人”羅一作品展 展覽現場 當她去到紐約,她的內心得到了一種釋放。看她這次回北京帶回來幾幅小畫,沒有了此前作品的深沉,變通透了。 羅一是一個很愿意和別人交流的藝術家,英語說的也好,到了紐約之后很主動地融入當地的藝術環境中,融入進了當地藝術群體,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朋友們。如今,她在紐約曼哈頓的華人區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百多平方,那里是她創作和工作的地方,也可以做展覽,她還為當地的藝術家做了好幾場展覽。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通行了,藝術家在國內外間的來往就方便了很多。在羅一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給藝術帶來的影響,也讓藝術家的視野變得不同。在這一點上,羅一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和生命體驗。
羅一 《唵嘛呢叭咪吽》 綜合材料 150×300cm ×5 2023 羅一自述 如果沒有經歷出走和歸來,我也看不清自己。在展覽中看到作品的對比和差異,確確實實連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以前怎么活得那么沉重?如今再看我4年前在北京的創作,它們就像是我的遺存,是我那個階段的狀態和情緒表達。 現在想來,可能還是因為孤獨,生活的苦在哪里都是一樣的,但是精神層面上,我在紐約遇到了更多知音,這種所謂的知音還不是表面的,而是他們對我藝術的認可,見到我作品時表現出的激動、眼睛放光,可以在畫面前站很久,包括果斷的收藏。
羅一 《尚絅》 綜合材料 150×120cm 2016
羅一 《無名》 綜合材料 150×120cm 2016 關于作品氣質的變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我在中國的時候,對于中國文化更多是站在東西方文化對立與融合的層面,是一種抽象性、哲學性的思考,是顯現文化突破,尋求理想中的國際性的努力。 但是到了美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是內在的客觀,是基因的外放。比如,在思鄉濃郁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寫書法。這不僅僅是普通中國人的共有愛好,書法在我生命中的特殊意義還在于它是我和父親之間最溫馨緊密的記憶連接。在和外界真正隔絕的紐約上州的冰雪冬季,我流著淚抄寫完整本詩經和楚辭。這次創作是一次非常通暢的情感釋放,它有助于我對自己的放過。
羅一 《抽象劇場B-5》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羅一 《抽象劇場B-4》 布面油畫 28×36cm 2023 當然也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更主動地思考起我的中國文化身份,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做了一系列和窗口有關的窗之變奏系列。我覺得每個人看世界的時候都是有一個框框的,這是刻在基因里逃不掉的。 回國前一天,我在紐約的個展“復寫本”結束,這個展覽作品(對我而言,每個展覽都是一件觀念作品),我運用了大量書法元素還有古琴表演。從來訪的觀者眼中,我看到他們接收到了這種內在的自然的文化差異碰撞帶來的快感。 我這次從美國帶來展示的是《抽象劇場》系列。從創作者而言,我的立意是非敘事性抽象,然而不同的觀眾卻常常從作品中讀解出他們的劇目、場景和意義,所以我就命名為“抽象劇場”。我認為好的藝術品是可以有更大包容性的,有不同的共情能力,有足夠強烈的張力讓更多人感受到共鳴。
“洞穴人”羅一作品展 展覽現場 關于藝術家
羅一 羅一 (Loy Luo) 是一位居住在紐約和北京的藝術家。2010 年獲得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羅一著重于繪畫和雕塑。她也做觀念、行為表演以及寫作。她的作品曾在中國、意大利、法國、美國、德國、比利時、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被展出或被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