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地——傾聽澳洲大地之聲》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幕2023年11月17日,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與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辦,澳中基金會和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支持的《天∙地——傾聽澳洲大地之聲》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幕。 澳洲大陸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其淵源悠長的人類史,可從最早的原住民追溯至今。《天 ∙ 地》帶領觀眾穿越澳洲大陸,從紅色沙漠到熱帶雨林,從海灘到叢林,探索人類與這塊廣闊古老大陸的悠長關系的同時,也探討澳大利亞人與這片土地之間亙古亙今的相互關系。展覽將于11月14日-12月17日,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的當代藝術展廳展出。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Graham Fletcher傅關漢,新聞文化處參贊Carolyn Atkinson卡洛琳,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副館長Katherine McMahon凱瑟琳·麥克馬洪,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國際巡展負責人胡璇,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黨委書記、副館長單威,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館長、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藝術總監冀鵬程,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園以及中澳文博藝術行業代表出席了此次開幕式。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Graham Fletcher傅關漢表示,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共同慶祝一個十分特殊的時刻,一直以來藝術都是中澳兩國相互理解,建立聯系,交流觀點的重要方式。《天·地》傾聽澳大利亞的聲音,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的開幕,也是延續了這樣一個傳統,這也是疫情結束之后澳大利亞首個重大巡展。 并且可以說,這次展覽恰逢其時,上周澳大利亞總理剛剛結束訪華,在兩國會年度晤聯合成果聲明中就提到,雙方領導人同意繼續和拓展人文交流,今天的展覽就是一例。我希望中國公眾能夠借此次展覽增進對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了解。
《天·地》探索澳大利亞人與土地的關系,在我們面臨全球環境挑戰之際,帶領我們通過傾聽土地的聲音,吸取祖先的智慧,找到未來的希望。本次展覽中傳遞的信息,對我們在世界上的生活和關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很大的啟示,我們面臨全球環境變化挑戰的時代,本次展覽所呈現的理念將我們團結在一起,共同承擔時代責任。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副館長Katherine McMahon凱瑟琳·麥克馬洪表示,今天我們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迎來《天·地》開幕,再次彰顯了博物館的承諾,通過當代藝術詮釋與世界分享澳大利亞復雜而古老的故事。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館長、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藝術總監冀鵬程表示,人文交流有助于兩國更好地了解對方,藝術對話強調了中澳兩國人民之間緊密紐帶的重要性。 《天·地》展可以說是代表促進了中澳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在中國和澳大利亞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更加重視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共同促進人文藝術的繁榮與進步,加深中澳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兩國之間的友誼與理解。
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天 ·地》由ZAKPAGE公司的電影制作人愛麗絲·佩姬和尼克 ∙ 拉恰伊扎克為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創作,愛麗絲·佩姬和尼克·拉恰伊扎克是ZAKPAGE公司屢獲殊榮的制片人,他們還涉獵雕塑、設計和建筑領域。他們在創作中營造一種儀式感氛圍,用古老的敘事習俗與當代藝術形式結合,為后代保存和推廣原住民的知識、歷史和儀式。
佩姬說這部影片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將我們與我們的家園聯系起來。“我們是這土地的一部分。我們與天空、水和土地相連。那些與動物、植物,以及土地緊緊相連的故事,傳唱了千萬年。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刻起,來自土地的精萃、自然元素的力量和先祖的回響,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展覽中的兩件裝置作品分別由原住民藝術家和電影制作人愛麗絲 ∙ 佩姬,和澳大利亞華裔藝術家周小平創作。其中澳籍中國藝術家周小平所創作的裝置藝術《生命·土地》,他以中國人日常中最重要的飲食--大米為媒介,將中國、西方藝術觀念以及澳洲原住民藝術融合,表達了中國和澳洲這兩個古老文化的民族的某些相似之處,以及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展示了土地、自然、生命和關愛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意義。
周小平出生于中國,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藝術、西方的藝術觀念和澳洲原住民藝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講述澳洲故事的同時,他的作品也產生了一種新的美學。
《天地》展可以說是代表促進了中澳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未來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會繼續加深中澳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兩國之間的友誼與理解,共同促進人文藝術的繁榮與進步。 (攝影:劉妍言、王清、王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