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賦能”|多元融合下的藝術激活和美麗鄉村
多產融合背景下的“藝術+賦能”計劃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并不是一個農業強國,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和創意產業的思維框架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有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夏天,中國民生銀行于河南滑縣和封丘縣首次啟動“民生藝術+賦能計劃(MA+)”,以下稱為“MA+計劃”, 是在我國正處于“多產融合”的城鄉產業發展基本趨勢背景下,聯合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青年藝術100等文化公益機構,探討如何真正通過藝術的介入,給滑縣和封丘縣帶來實質上的“升級”。 墻繪藝術家合影 特色農產品IP藝術升級改造 如何實現有效的“跨界融合”,也就是“如何解決多產融合過程中的系列問題”,是需要我們廣泛深思和探討的。為此,此次“MA+計劃”嘗試讓文化藝術跨界。項目中,藝術家和設計師直接介入特色農產品的IP藝術升級和改造,讓藝術走進生活,也讓藝術為當地未來農產品的發展“麥”向新的可能。作為當地第一產業的農產品通過藝術賦能,包裝升級,變得更加符合當下時代的消費方式和營銷需求,為本地的村民,乃至當地的整體農產品產業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 封丘縣“茶觀本草”主視覺設計 “MA+計劃”項目團隊首先想到的是以出產于河南封丘的道地金銀花為主材,配以決明子、枸杞子和金絲皇菊組成的清熱良方,以此開發出“茶觀本草”系列包裝設計。因草本花茶的屬性,設計選取金銀花清淡的配色作為視覺主體,以“方圓切割”作為圖形構成元素組合;選取綠色、黃色、藍色等輕盈配色,現代感的抽象圖形平衡東方美學與農副產品的味道,使品牌避免刻板陳舊。 封丘縣鐵棍山藥包裝設計 同樣,項目團隊也邀請設計師升級了封丘縣鐵棍山藥的包裝設計。設計師以?藥的形態構思,在字形圓角呼應?藥本身頂部的圓形,圖形也來源于山藥的長條形狀,底色為瓦楞紙本身的顏色。而在滑縣面粉的方案中,設計師則采用牛皮紙袋包裝,整體圖案呈現出反白效果,更具形式感和設計感。畫面用線條勾勒出金色光芒和麥田,表現美好麥田豐收的田園景?。 滑縣面粉包裝設計 為了讓更多藝術家、設計師等藝術愛好者加入到本次的項目中,“MA+計劃”向廣大社會的創意人才發起公開征集。除上述已完成的“茶觀本草”、“封丘縣鐵棍山藥”、“滑縣面粉”農產品包裝升級,項目還以“民生藝術+賦能計劃(MA+)公益設計大賽”方式展開。大賽面向社會公眾共征集兩個主題:主題一是“封丘縣金銀花地方形象IP設計”,以河南省封丘縣本地特色——金銀花元素為主體,征集符合封丘文化的地方形象IP設計,全面提高當地的經濟、文化及凝聚力;主題二為“滑縣四季五谷雜糧包裝設計”,以河南省滑縣特色農產品為主體,征集四季五谷雜糧產品包裝設計,讓其更符合當下時代的消費方式和營銷需求。 美麗鄉村計劃和空間激活 除以上活動外,在“藝術能量激活區域”的理念下,參與項目的藝術家還深入河南省滑縣小鋪鄉東楊莊村,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結合自己的感觸創作作品,以墻繪為媒介,改造當地空間環境,讓藝術融入自然環境中。 藝術家創作主題墻繪 負責墻繪的藝術家以小組的方式,經過通力合作最后完成整條墻繪。藝術家柯小強坦言:“繪制項目要求以藝術的方式介入公益扶貧計劃,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個大的畫面采用了大眾喜聞樂見的農耕文化主題,創作出兩幅‘春種秋收圖’,以國畫綾子的形成一個整體,讓畫面更完整和諧。” 一期主題墻繪“國畫綾子” 而在藝術家劉輝看來,大家集思廣益,把最能代表當地風土人情的畫面呈現出來。其中樸實無華的老人,朝氣蓬勃的青年,美麗村婦的鮮活形象,無不是來自生活在當地的農民。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畫中的收割機也是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的體現。 一期主題墻畫 一方面,藝術家創作的墻繪打造美麗鄉村街面的同時,也讓當地村民每天都能徜徉在美的氛圍中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為在地的未來旅游提供了接口,吸引更多的游客等人群前往駐足和打卡。 藝術家在自己創作的墻繪前 首屆“MA+計劃”墻繪項目共分為二期。一期墻繪以“春種”和“秋收”為主題,呈現在美麗鄉村示范點——東楊莊村主街道五面墻;此外,首尾兩面墻各留出一部分,以國畫綾子的形式打造一幅完整的畫卷,提取河南農業大省的特色“五谷雜糧”為主題,繪制紋飾。二期墻繪作為一期春種秋收圖的延續,用了四個畫面詮釋了夏天的滋長和冬天儲藏,與一期合力詮釋了延續千年的農耕文明的農業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則。畫卷以卷軸的形式在墻面上展開隨著不同場景的切換,讓人們感受到農業生活生產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 二期主題墻繪 同時在長卷的收尾部分增添創意巧思,用了視錯覺的繪畫處理方式,展示了三種當地盛產和生活常備的農作物:南瓜、蘿卜和洋蔥。賦予農作物以光影,讓墻面變成了三個有空間進深感的用畫框框住的展柜,讓農產品看上去更立體更有視覺沖擊力。 二期主題墻繪 參與二期墻繪項目的藝術家朱玉杰體會頗深。他說,這次活動不僅體會到了當地特色的地域風情和文化習俗,更是體會到了鄉親們的熱情和樸實。在墻繪創作過程中,鄉親們從羞澀的旁觀到主動的圍觀,再到與藝術家討論畫面內容,這個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是藝術喚起了鄉村文化的自覺性,讓美麗鄉村真正變成幸福鄉村。 二期主題墻繪藝術家與作品互動 在“藝術能量激活區域”的理念下,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丁圓教授和團隊赴河南封丘縣小城村進行定點學術考察,并針對小城村給出了詳細的鄉村風貌改造更新方案。“小城村從定位到村容村貌都是結合著園子,為產業做服務。這應該與將來相呼應,形成村里不同的村貌形態——有經營性的院落,有居住和經營相結合的院落。在其中做出典型,讓大家看到并對這個村子有信心。村民看到變化和效果后對支部有信心,這樣更加便于未來的管理和落實。有了物質條件之后,通過物質環境加強文化活動,以文化活動提高它的價值和凝聚力”。丁圓教授及團隊在方案中,提出了整體更新與個體介入的綜合改造方式。希望通過改善鄉村環境品質,提升鄉村整體風貌,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小城村實地學術考察現場 無論是農業產品的IP升級改造,還是打造美麗鄉村的主題墻繪和鄉村改造學術考察,都是此次“MA+計劃”基于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范圍的拓展,已經打破了傳統產業的認知體系,這是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整合和鏈接。此次項目反映了文化公益機構與當地資源的完美交融,相信在未來,“MA+計劃”也將通過更多樣的實踐和嘗試,形成一個多元和多產融合的創意及公益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