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方美術館系列論壇開啟 探討城市更新下的公共藝術
10月18日,“公共藝術與文化城市”論壇在上方美術館報告廳舉辦,國內諸專家齊聚上方美術館,共話公共藝術與文化城市的課題,構造城市美學新高度。 論壇嘉賓合影 此次論壇為上方美術館系列論壇的序幕,論壇旨在通過邀請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和相關行業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公共藝術如何推動城市文化生態建設,同時搭建一個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近年來,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作為現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內核,而且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當代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板塊,雕塑家也一直是公共藝術領域建設的主力軍。 以展示和推廣當代雕塑為主要特色的上方美術館開啟向更多的公眾進行普及工作,越發證明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營藝術機構,都越來越有藝術文化的自覺。作為京北為數不多的專業場館,上方美術館向京北地區不斷輸出高質量的展覽,乃至向全北京提供優質的文化藝術內容和公眾藝術教育。 改善城市建筑空間人文環境,把握城市公共藝術的人性化、差異性和文化性等要素,能夠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和感染力,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營造和諧的文化生活空間。 以展示和推廣當代雕塑為主要特色的上方美術館開啟向更多的公眾進行普及工作,越發證明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營藝術機構,都越來越有藝術文化的自覺。作為京北為數不多的專業場館,上方美術館向京北地區不斷輸出高質量的展覽,乃至向全北京提供優質的文化藝術內容和公眾藝術教育。 改善城市建筑空間人文環境,把握城市公共藝術的人性化、差異性和文化性等要素,能夠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和感染力,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營造和諧的文化生活空間。 致辭發言 宋慰祖 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北京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盟市委專職副主委 宋慰祖:今天我們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這個時代是文化引領、科技支撐、需求導向、設計為方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文化藝術不只是放在城市當中的一尊雕塑,而是融入在我們城市生活中的一個文化符號。今天城市的地鐵站,過街天橋,城市的住宅、建筑和綠地花園,不僅僅要讓人們享受一些功能的設施,更應該成為滿足人們享受到文化藝術的審美需求。這時,藝術家和設計師走到了一起,共同去完善設計我們的城市。其實在2009年當我提出創辦“北京國際設計周”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觀點,要讓百姓們走進設計、體驗設計、消費設計。我們應該讓百姓在生活點點滴滴中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體會到美好生活的存在感。同時在里面去體驗、去消費,這才是我們的目的。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在公共藝術與城市建設當中,其實自古就有許多偉大的成就。我們今天的北京城,在7.8公里壯美的中軸線上,有我們的銀錠橋、鐘鼓樓、天壇祈年殿、故宮建筑群和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等雕塑,哪一個不是我們文化藝術與城市建設的結合呢?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如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我們的現代藝術,和我們的城市發展能夠密切的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藝術走出象牙塔,走出博物館、美術館,走到華夏大地上,這才是我們藝術家、設計師的責任。 陳各新 寶隆藝術區董事長、上方美術館創始人 陳各新:寶隆藝術區成立10年來,已經成為京北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公共藝術是文化城市的靈魂,希望通過這次論壇引發社會重視公共藝術,打造出更多時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的作品。寶隆藝術區也是雕塑家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希望以后能繼續為大家做好服務。 歷史譜系 論壇第一部分“歷史譜系”由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建筑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和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策劃委員會委員喬遷博士帶來講演。 王明賢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建筑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 王明賢圍繞“建筑與城市文化觀察”展開話題。在王明賢看來,全球化在中國的最大表征莫過于城市的發展,尤其是趨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遺憾的是,城市形成了大量大雜燴式的城市建筑景觀,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毀,又新造出一批毫無特點的建筑,大規模高層建筑的集群化更使城市失去記憶,建筑的“失語”現象日益嚴重。中國當下的城市建設,這種集群化建筑的建造,造成全城一面,很多城市都沒有特點了。而如果城市公共藝術出現,可能會使我們的城市有一定的特色。因為城市的公共藝術,并不只是蓋一些標志性的建筑,或者標志性的雕塑,它實際上是那個城市的某一個角落,跟老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希望讓公共藝術介入城市,讓老百姓跟藝術家們共同創造一個有詩意未來的城市。 喬遷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策劃委員會委員 喬遷圍繞“公共藝術與區域發展”展開話題。在喬遷看來,一個時代留下的公共藝術是這個時代生活狀態和審美品味的直觀反應。“公共藝術對于一個區域的發展來說,體現在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是經濟價值,很多時候這兩者很難清晰的界定,可能是揉在一起的。通過藝術來激發城市的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文化的多樣性,充滿一種創新精神。既有歷史財富的積聚,著眼于現在,同時面向未來。公共藝術發展首先不是為了經濟目的,更多的是社會效益,但通過社會效益的累積,進而對經濟產生直接的觸動。” 個案研究 董書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博導、著名雕塑家 董書兵圍繞“荒野藝術計劃”展開探討,這是他近期開始提出一個藝術創作計劃,是一個有連續性、觀念性的創作計劃,因為創作基地都是選取在戈壁、沙漠、山區等人跡罕至的地言方,所以得名“荒野藝術計劃”。目前這一創作計劃下已完成的作品有:《戈壁方舟》《大地之子》《無界》《風語者》《漢武大帝》等。 大家都知道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適宜美術館展示的架上雕塑以外,還有適合公共空間的作品,近年來公共雕塑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作用日益凸顯,這就要求藝術家具有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意識并參與到雕塑的創作和建設中來,大型公共雕塑的繁榮和發展,給藝術家帶來了展示自我的機會。 近幾年在戈壁灘等戶外場地完成的大型雕塑,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創作方式。這種不同體現在作品注意生態、人文的創作理論,從創作材料、主題風格到實施方式、觀念表達,都充分尊重大眾的審美需求,并與時代脈搏、城市風情、地域文化、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以雕塑藝術的形式,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自然與生態的平衡。這樣的藝術計劃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創作手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藝術家很好的規劃和設計,再有包括材料的選用也非常重要。 胡泉純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公共藝術工作室主任 來自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公共藝術工作室主任胡泉純則分享了“在場——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區公共藝術創作”。這個課題是胡泉純在2017年帶著學生一起在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區的一個作品。棚戶區域長達4公里,進深1公里,未來的幾年這個地方會被全部抹掉,這種現象在中國當下非常普遍。“我們當時去的時候,空間呈現四個狀態:待拆遷、在拆遷、已拆遷、在建設中;經常今天去看的時候房子還在,第二天早上去就沒了。這個地方是一個居住點,它再簡陋,也是我們賴以棲息的家園,有人的記憶也有家園的記憶。最后,我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我覺得記憶可以穿越時間、跨越空間,那么我們一旦談到記憶的時候,需要有載體,一段口述的歷史、物件、房子、照片,對于公共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們如何找到這樣的,通過藝術的方式找到這樣的載體?最終我在鄉村和城市創作找到的基本方法是:物件和事件。事件性是參與互動性的一個創作的類型,物件是有材料、空間、體量、符號的,屬于一個地方特有的物件。”在胡泉純看來,城市更新是個系統性的課題,公共藝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歷史文脈、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不同決定了公共藝術策略的不同,在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為關鍵的是要有問題意識,沒有真問題就沒有真藝術! 圓桌對話 論壇圓桌部分,特邀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北京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盟市委專職副主委宋慰祖,寶隆藝術區董事長、上方美術館創始人陳各新,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建筑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博導、著名雕塑家董書兵,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導周宇舫,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唐堯,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策劃委員會委員喬遷,著名藝術家,Do度·聯體藝術設計機構主持建筑師程大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公共藝術工作室主任胡泉純,佳龍房地產副總經理白雪松,梵天集團設計總監蘆文昆,著名藝術家,上方美術館負責人聞正,建筑師、LUO studio創始人羅宇杰,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劉少帥博士,《當代公共藝術》叢書編委會主任文山,《雕塑》雜志副主編徐永濤,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許凱明博士,著名雕塑家章華、陳金慶、竇付坤、王大朋、王立偉、趙凱、盧遠良等針對“公共藝術與文化城市”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周宇舫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導 周宇舫:從王明賢先生剛才的介紹看,被評為丑陋建筑的一些建筑,到剛才的分享,其實挺反映我們的社會現狀,一方面中國人對于符號、形象有一種熱愛,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具像、或者符號化的東西。那么新的藝術觀念,又是我們對抽象、對空間的藝術。同樣的,剛才北工大喬遷博士提到的,關于荊州的巨型關公雕像這個事件,更多的不是工程問題,而是形象問題。其實我也知道它形象是怎么做的,這點不評價。安尼斯-卡普爾在芝加哥千禧公園做的那件“云門”,巨大的作品,去年央美展覽展過它的模型,我親自去看過。其實那個作品讓我特別好的理解城市公共藝術,在純粹的藝術,和一個城市那種具像形象之間,它存在的價值。“云門”利用反光的外立面將芝加哥地區高層建筑集中的環繞倒映其中。幾年前芝加哥小熊隊時隔一百多年重獲全國棒球冠軍時,“云門”利用新技術將小熊隊的標志投映在外立面上,一下子成為了世界性的標志建筑。這是公共藝術和城市空間環境之間的互動,這時作品的公共意義就出來了。 聞正 著名藝術家,上方美術館負責人 聞正:感謝宋主委、王明賢所長以及諸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分享。上方美術館-當代雕塑邀請展在國慶期間引起轟動,在這里要特別感謝每位雕塑家的精彩呈現。中國城市的發展已形成最復雜的社會生態,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從公共環境建設的角度來探討城市文化發展策略:如何發揮城市文化的價值來塑造城市的精神內核?我們從改善公共空間的人文環境,探討文化生態發展開始,從而引領提升民眾的精神生活品質。我個人以為,藝術家應該從文化廣度與藝術深度的坐標中去定位自己,所以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是引發這次論壇的主要因素。接下來期待更精彩的辯論。 唐堯 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 唐堯:這些年我一直在推年輕人,從2006年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雕塑專業的優秀畢業作品展,到后來做中國青年計劃,每年都評選。所以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我們的雕塑家如果他畢業以后沒有機會,就迅速的從我們的視野里消失掉了。時代空間的工作填補了我們青年雕塑家畢業以后,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跟市場產生鏈接、良性循環,有反饋才有再創作,在這個意義上,時代空間應該是目前我看到做得最好的。 第二,聊聊剛才兩個個案。先說董書兵,他從小生在新疆,附中到西安,讀大學到北京,他是最西頭一路向東走到今天。所以他回過頭往西走,去戈壁灘創作的時候,是有一個情感上的一種溫暖的回歸,他對荒漠不是一般城市人走到那感覺好荒蕪啊,沒有生命、冷寂,相反他覺得挺高興的,覺得比在北京待著舒服。胡泉純的例子完全相反,帶著一幫學生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誰也沒在那生活過,都要現場去了解和介入歷史文脈,找到情感的記憶等等,所有的東西都是大家進入現場以后,去聚積的生成的。今天的兩個案例是互補的結構關系。 章華 著名雕塑家 章華:公共藝術,既是城市總體建筑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外在標志,甚至是城市一個歷史時期發展進程中的見證,關系到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認識和評價,透過城市雕塑還將看到一座城市的靈魂。 陳金慶 著名雕塑藝術家 陳金慶:公共藝術是城市文明成熟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的文化載體,還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但中國的公共藝術,現在才是起步階段。從創作的角度來說,如何統一公共性和藝術性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藝術家在創作中應該展現出形式創作的專業度、深度思考的品質和引領審美的作用。因為成熟的公共藝術不是城市簡單的點綴和附屬物,而是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它可以與市民的生活及情感緊密相連,也可以創造經濟效益,但除此之外,也應該有時代價值和歷史價值。作為公共藝術的創作者,需要保持無比開放的心態、好學的精神以及及其敏銳的覺知,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自信地同時深入藝術性和公共性,讓它們彼此平衡又彼此滲透。 程大鵬 著名藝術家、Do度·聯體藝術設計機構主持建筑師 程大鵬:現在基本都是存量市場,如果滲透在城市中,這牽涉到城市的物理形態的改變、現狀本身的改變、現狀文化基因的改變,我覺得這里有很多的變量會發生。我覺得現在外界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包括建筑師、藝術家和跨界人士,對處理城市問題,已經到了不是概念上的處理了,不是概念上與城市的深層次互動。尤其現在中國城市中心,已經到了人、財富、政治、體制等一系列問題,問題更尖銳。公共藝術,對中國城市干燥的人文生態而言是噴霧機。 羅宇杰 建筑師、LUO studio創始人 羅宇杰: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偉大的作品?我覺得一定要極致。這是我從王賢明老師的丑陋建筑批判、董書兵老師的優秀藝術作品分享中體會到的方法,大的巨型的城市公共雕塑(即使是具象的、如自由女神像、耶穌像)在形式上一定要歸納,而在材料上一定要有極強的建造工藝(可以讓它的肌理在風吹日曬雨淋中不斷發生跟外界氣候的微妙變化,并且越來越能承載時間的記憶,很多國內的巨型雕塑作品,問題就出在了這,而董老師的大地之子,選擇用石材如此精心的營造,就會使的肌理在時間流逝氣候變遷下越來越有質感),這一點和建筑藝術是一樣的,一定要深刻的打磨材料和建造工藝,打磨到極致,就(才)是藝術。我相信周宇舫老師舉例的卡普爾的云門,如此巨大的城市鏡面不銹鋼材料,藝術家一定在如何創造最無縫、無痕、曲面還完全光滑的金屬工藝上,下了巨大的工藝功夫,這就是造物,造物的藝術,無論是建筑、雕塑,都是在造物,造最能經久、流傳的物。 白雪松 佳龍房地產副總經理 白雪松:我們在地產和文旅開發中,和公共藝術其實關系緊密。現在開發山海關,還有很多動物園,還有文旅城小鎮等等,其實這里面有大量的機會留給藝術。開發商不僅僅是做賣房子的事情,都在關注文旅,讓文旅產業帶動城市的發展,公共藝術在這里面大有可為。但確實我們開發商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問題,很多人跟藝術家們接觸不多,我想今后各位藝術家也更多的走進開發商的圈子里,多給我們開發商洗洗腦,多提升提升我們的品位。 蘆文昆 梵天置業集團設計總監 蘆文昆:我本人也是建筑師出身,從我自身的成長來說,我一直認為藝術能夠改變生活和引領生活。無論是文旅板塊還是傳統住宅、商業地產的開發也好,核心問題是解決人的問題。以前是畫個大餅,我們區域劃個巨大的模型,來畫餅,然后建各種的商業、商街,最后核心問題還是招商和運營環節的注入。今天的論壇看到很多公共藝術的好案例,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契合的一個過程,對于整個項目在前期的定位階段,和最終實施過程的階段,能夠把藝術的東西,真正的轉化到這個整個的開發應用當中,準確的傳達到后期客戶的真正的體驗和活動當中,這個實際上是價值的傳遞。就是說我們有這樣的一個藝術,那么我們也有能力能夠把它傳導給我們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在本身有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情況下,讓大家實現一個共鳴,我覺得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價值點。 文山 《當代公共藝術》叢書編委會主任 徐永濤 《雕塑》雜志副主編 劉少帥 博士、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盧遠良 公共藝術專家 竇付坤 著名雕塑藝術家 王大朋 著名雕塑藝術家 許凱明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 趙凱 著名雕塑藝術家 王立偉 著名雕塑藝術家 張桂森 資深媒體人、策展人 時代空間創始人阿福主持論壇開幕 此次論壇由時代空間創始人阿福,上方美術館負責人聞正主持,邀請資深媒體人、策展人張桂森作為論壇觀察員。 參觀展覽 論壇嘉賓參觀上方美術館展覽 “在上方——當代雕塑邀請展” “在上方——當代雕塑邀請展”由上方美術館和時代空間聯合主辦,展覽以學術引領市場,致力于打造北京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市場平臺。展覽不僅是2020年金秋時節雕塑界的藝術盛事,也成為京北地區最火熱的藝術打卡點。展覽展出Bharat Singh、Gurjinder Kaur、Shin Hoyoon、曹云、陳金慶、程一峰、竇付坤、高孝午、孔景才、申紅飆、王大朋、王立偉、謝遠清、張慧、章華、趙凱等16位雕塑藝術家的137件作品。此次展覽以面貌豐富且從不同維度與藝術風格形式展現出當代雕塑創作的深度和活力。這是上方美術館首次嘗試展出當代雕塑,也是疫情以來京城少有的大型雕塑群展。 展覽回顧 在上方——2020當代雕塑邀請展 UP:2020 Contemporary Sculpture Exhibition 總策劃 陳各新 策展人 阿福 聞正 執行策展 蔣忠 張桂森 盧曉峰 參展藝術家 Bharat Singh、Gurjinder Kaur、Shin Hoyoon、曹云、陳金慶、程一峰、竇付坤、高孝午、孔景才、申紅飆、王大朋、王立偉、謝遠清、張慧、章華、趙凱 展覽時間 2020年9月20日-10月19日 展覽地點 上方美術館 主辦單位 上方美術館 時代空間 關于 寶隆藝術區 寶隆藝術區坐落于北京昌平區北七家王府街21號,天安門正北25公里,建筑面積40000平方米,中心街區400米長,50多處獨立藝術工作室。園區配備有美術館、教學樓、藝術創客中心等文化商業配套交流空間。 上方美術館 上方美術館(UPMUSEUM)位于北京北部昌平寶隆藝術區,由寶隆出資建造并獨立運營的藝術機構。功能涵蓋展覽展示、文化交流、學術研究等。以國際化視野著力于推進中國藝術與全世界的文化交流。 時代空間 時代空間成立于2005年,在北京和廈門設有分支機構,以“中國雕塑藝術領先品牌”為發展目標,以“藝術創造價值”為經營理念,致力于藝術策展、藝術經紀、公共藝術、藝術空間、藝術授權、藝術小鎮、藝術酒店等顧問服務。 時代空間成立十五年來,已經成功策劃數十場大型的雕塑展、公共藝術論壇和文創活動,在業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2016年,攜手海翼集團創建國有控股的廈門時代空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時代空間打造的《中國雕塑藝術產業展示交流與交易平臺》連續兩年獲得廈門市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 時代空間旗下的時代美學館已開設三個實體美學館:時代美學館、澳頭分館和鷺江?餳曳止蕁J貝占溆虢儻還諭庵袼薌矣兇派疃鵲暮獻鞴叵怠=昀矗玖呋慕?98公共藝術邀請展并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