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策展與未來”系列學術座談 關注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9月3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聯合主辦的2020“策展與未來”青年策展人系列學術座談活動啟動儀式暨第一場座談在中華世紀壇舉辦。 2020“策展與未來”系列學術座談活動啟動儀式合影 本系列活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總策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執行長、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擔任召集人,分四場活動,共有8位學術召集人、8位學術評議人及41位青年策展人參加,活動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主旨發言現場 范迪安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今年春天開始的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不僅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挑戰,也改變了社會文化的生產、展示、傳播和交流,視覺藝術盡在其中,但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會停滯,精神文化的創造也不會終止,與新的藝術創作發生直接聯系的策展活動同樣不會停止。中國抗疫所取得的戰略成果為我們從危機中求新機、從變局中開新局帶來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在疫情蔓延的國際形勢下,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乃至科技各方面都呈現出新的變化的情況下,藝術何為?藝術的策展何為?他歸納出三個方面新的特點: 第一,線上展覽正在成為新的展覽策劃與傳播方式。各種藝術機構加快了線上展覽、云端美術館的建設進程,今年以來線上展覽成為全球藝術界的一種新趨勢。它既營造了一種虛擬的觀展體驗,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感受、觀賞視覺藝術和與之互動的方式。而策展人在這樣一個線上展示時代要考慮的問題,也要更多地轉向以受眾為中心的展覽傳播方向。 第二,展覽主題特別是策展主題的變化。新冠疫情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帶來了許多顛覆性的挑戰。從今年春天開始,很多策展人都在圍繞著這個新背景對展覽主題進行思考。比如說對災難與生存危機的思考,對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人與科技的關系、以及有關本土與全球的關系的思考。 第三,受眾設定成為策展人思考的一個新的方面。以往策展基本上是力圖彰顯策展人的學術主張,但今天我們愈發看到展覽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形式,受眾對展覽的接受程度就變成一個策展人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比如說今年以來有許多展覽特別關注個體的人與周圍社群的人的關聯。策展界的工作不僅聚焦于鮮活的藝術對象和最新的藝術成果,還要把展覽當做一種社會文化教育的方式更廣泛地推向公眾。 最后他總結說:“我們在今天一方面要同心同德做好中國的策展;另一方面,也要更多著眼于青年策展人和未來。”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主持活動現場 在啟動儀式上,主持人吳洪亮介紹,自2018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開啟“策展在中國”學術論壇,先后舉辦了兩屆活動,并取得了積極的業界反響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中國策展學的建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年在第三屆“策展在中國”學術論壇舉辦前夕,推出“策展與未來”青年策展人系列學術座談活動,主要針對青年策展人開展學術交流,為推動和建構青年策展人的理論研究與策展實踐搭建平臺。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博物館總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杭間主旨發言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博物館總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杭間,談到了藝術策展的變化,從機械復制時代到日常生活審美化時代的藝術樣式,它已經不是傳統的展覽結構所能概括的,今天的策展更像是一種廣義的綜合,一種新的書寫,一個整體的社會工程。今天社會文化的生產呈現出的新的價值和面貌,中國年輕一代的成長非常快速,希望通過這種交流,讓年輕一代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扮演一種新的不一樣的角色。他非常期待年輕策展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給當代藝術帶來新樣態、新風尚,從而對中國當代藝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執行長、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 主旨發言現場 余丁介紹,策展在中國經歷了三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個優秀的策展人群體,也孕育了一批以藝術策展為志的青年,他們架起了藝術世界各部分之間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公眾對藝術的理解與認識。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設立“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以“全球文化視野 專注策展實踐”為宗旨,致力于支持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專業素質的青年策展人。專項基金成立以來,分別在“海外研修”“青年策展人工作坊”“項目空間”“搭建評選和交流平臺”四個方向上支持培養青年策展人。余丁表示,在與國際策展人培訓制度進行對比之后,我們也在反思應如何構建中國青年策展人培養體系,尤其是院校畢業以后,在成為機構策展人或獨立策展人的道路上,還可以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今天很多青年策展人沒有將策展視為可以謀生的職業,而是更多視策展為副業,大多都是有著多重身份的年輕學者。在成為合格、優秀的策展人的路途中,既需要個人自覺性的探索和長期堅守,也需要外部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對中國青年策展人所處的藝術生存環境的構建,也影響著他們的發展。 學術召集人 吳洪亮 為此,余丁教授提出幾個解決方案:第一,構建身份認同的方式。第二,為策展人與藝術機構之間搭建溝通平臺。第三,注重項目運作和資金籌措能力的培養,也是青年策展人必不可缺的。“支持扶助青年策展人就是支持中國藝術的未來。”余丁說。 啟動儀式結束之后,第一場學術座談——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如期進行。本場上半場的學術召集人吳洪亮結合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以及近期在蘇州策劃的《自·長物志》展覽,做了題為《讓策展照鑒現實》的發言,他認為策展應是和現實緊密相連的,它不應該是在象牙塔中的工作,策展人每次做展覽的時候,都在思考展覽與現實的關系。 學術評議人 冀鵬程 下半場學術召集人杭間教授結合中國美術學院收藏包豪斯作品并聯合其他藝術機構展覽的例子,作了主題為《“文化遺產”的動態價值與發展性表達》的發言,提供了選擇和解讀不同文化遺產的案列。 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任哲 參與第一場座談的青年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策展人、助理研究員陳瑞,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策展人李默,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任哲,獨立策展人段少鋒,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邱敏,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寫作者李佳,清華大學博士后陳赟冰,深圳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策展人游江,策展人、寫作者蘇偉,藝術家、學者、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教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王鵬杰分別做了發言。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美術》雜志副主編、批評家、策展人盛葳作為學術評議人分別進行了評議并主持了圓桌討論環節。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副處長張苗苗,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博導費俊,青年策展人們以及策展領域相關院校的同學們,活動采用現場與線上連線的方式進行討論。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策展人李默 啟動儀式及第一場座談“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圓滿結束。系列活動的另外三場:“建筑、設計類展覽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科技創新與策展未來”“全球與本土”,將分別于9月6日、9月13日和9月23日舉行。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策展人、助理研究員陳瑞 獨立策展人段少鋒 圓桌會議并與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邱敏視頻連線 學術召集人杭間 學術評議人盛葳 清華大學博士后陳赟冰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寫作者李佳 深圳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策展人游江 策展人、寫作者蘇偉 圓桌會議并與藝術家、學者、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教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王鵬杰視頻連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