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儼:我用“捍衛”來開啟山上藝術空間的時代7月,盛夏環島路的半山腰迎來了山上藝術空間的誕生,這個前身為藝術家王儼的工作室正式調頻為藝術空間,迎來空間首展。開幕之夜,福建藝術界各方朋友從四面八方而來,半山腰的交通一度被各路車馬堵得水泄不通,人們的熱情仿佛訴說著一種姍姍來遲的邂逅。
“山上藝術空間的館長告訴我,這個頭要我來起,所以第一個展必須是我的個展。”王儼本想讓館長拉著大家一起做聯展,但因為空間前身本是王儼自己的工作室,索性由前主人起個頭,再把空間交出來,打造青年藝術家的展示平臺。 王儼的創作,多以動物為主角,從流浪動物的人文關懷到瀕危動物的深入了解,王儼從未停止過思考。在他的世界,這些動物是他的朋友,伙伴,繆斯。從它們身上,王儼也看見了參差多態的自己。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作品屬于王儼“I LIKE BANANA”系列的最新作品,名為“捍衛”。展覽名為王儼“個”展,是因為此次展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個展,而是“捍衛”這一個作品的不同狀態,不同材質,不同色彩上的多樣呈現。 展覽學術主持陳亞力評價王儼的近期作品,總是充滿著力量感,一種強力的體量和質地,一種強力的表情,動態張力,塑造語言。王儼在表達對力量的尊崇也在表達對力量的懷疑,因為力量可以用來建構也可以用來毀滅。“捍衛”這件作品呈現了一個類似拳擊手的準備姿態——在做攻擊準備的同時也在自我防御。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被守護物亦可是工具或武器。這件作品如同當代都市人存在狀態的象征,每個人和他者都處在一種交織的緊張狀態中。
開幕式現場 生于鼓浪嶼的王儼早先于島上畢業之后到了國企上班。 后來開始找工作室創作,王儼喜歡找一些的地方,要嘛臨海,要嘛靠山。最早的工作室找的地方是造船廠。他不喜歡扎堆,第二個工作室找的是靠山的彈藥庫,墻面都是特別厚的石頭墻。 第三個工作室就是山上藝術空間的前身,環島路的半山腰,還是靠山。2016年開始,王儼找了幾個集裝箱扔進去,開始建工作室。山上藝術空間就是這么“生長”出來的。 廈門市寸土寸金,要找到合適的很難。王儼從小在鼓浪嶼長大,爺爺為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王儼調侃說出于“島民”思想,不想出去島外,一定要在島內工作和生活。 “我不知道它能長成什么樣?能不能長得起來?”在第三個工作室開始,王儼用了另一種心態去對待這個“作品”。
開幕式現場 “開始獨立創作時算是進入到另外一個狀態,之前的兩個工作室時期還處在為公共工程做項目的階段。”王儼說到。 王儼開始折騰,改造著他徒手建起來的工作室,想象著這也是自己的一件作品。慢慢的,空間的展示功能漸漸齊全,王儼在空間里挖了一個魚池,養著他喜愛的錦鯉,有時對著魚池可以發呆一晚上。 隨性的王儼也會在第二天隨手買了機票出行,當有朋友路過環島路問王儼在沒在,他說沒有,要去空間泡茶可以自己開鎖,然后告訴朋友門栓的密碼。
開幕式現場 不期而遇的藝術空間 因為喜歡交朋友和分享,王儼開始覺得空間就自己玩有點浪費,他找來了館長干馨香幫他謀劃成一個大家都可以“玩”的藝術空間。 “沒有預設,這個地方就跟做作品一樣,起初我就丟了幾個集裝箱進去,然后叫一個無人機在空中看一下,考慮集裝箱體塊之間怎么穿插,然后微調一下。別人問我山上藝術空間怎么定位,我覺得就是一個好玩的空間,但是有品味的好玩。因為一開始我已經抱著它隨時會沒掉的心態,人活著就是盡量讓自己的生活豐富一點。”王儼說到。 因為從小喜歡動物,王儼調侃他的身上就是一個動物園,紋身爬滿了各種動物,包括小豬佩奇。所以,王儼“個”展也算是歡迎大家來參觀王儼一手打造的“動物園”。
展覽現場 “廈門為什么很多人認識我?就大眾其實不會看你的作品,大家認為翔安隧道(中國第一條海底隧道)的那個公共雕塑是作品,從某種定義下也算作品但是他屬于團隊協作下的作品,現在為自己做的這些才是個人作品。”王儼說到。 在王儼看來,此次的作品“捍衛”其實就是在做自己。“每個時間段的狀態做的作品都不一樣,但這次的作品是創作的狀態,蠻真實的那種狀態。”
展覽現場 而關于山上藝術空間,王儼坦言這次展覽相當于他起一個頭,接下來要怎么“玩”,他并沒有太多的預設。 “家里的長輩從小對我沒什么要求,只要平安順利不哭鬧闖禍就行。山上藝術空間也是,我希望它能自由并且野蠻地生長,能長成什么樣全然未知,長好了就很棒,萬一不幸夭折了也都是命。”王儼說到。 對話王儼 Q:為什么這次的展覽叫“個”展,而不是個展? A:我覺得做一個作品的展覽蠻好玩的。其實這次展覽我把矛頭指向的是對“個展”的反問。做一個大型個展,叫個展,而我做一件作品,其實也是另一個層面的個展。我覺得這樣想挺好玩就做了。不是說我沒有能力拿出很多不同的作品,而是反問以前有人這么做過嗎?沒有,那我來做。總而言之,我覺得做個展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作品需要思考得非常成熟,然后再來做。做完這次我對個展有個重新認識。
展覽現場 Q:創作“捍衛”和以前的狀態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嗎? A:最早開始獨立創作的時候,我有想法會慢慢琢磨,可能一個作品泥稿可以做一年,就是想要磨到極致的那種狀態。現在做作品完全不是,“捍衛”的原型用了5個小時左右就調整好了,基本上是一氣呵成。“捍衛”同樣屬于“I LIKE BANANA”的系列,在我創作不同系列作品之間是會互相聯名,我覺得這種聯名會裂變出很多可能性的操作對我來講很好玩。
展覽現場 Q:你的創作原型基本上都是動物,為什么不是別的原型,非得是動物? A:從小就喜歡動物是原因之一,你看我身上各種紋身都是動物,還有小豬佩奇呢;此外我覺得人太復雜了,我不想去過多描述人的東西,沒意義。不是說我做人物做不好,而是我可以通過動物去表達人。我比較注重當下的感覺,比如“捍衛”這個名字也是展前才想到的,其實叫什么也無所謂,觀眾自己去解讀。每個人的審美和認知都不一樣,你為什么要去控制觀者對作品解讀的權利?所以每次人家問我你這個作品要表達什么?我都會抵抗,我不想以我的角度去介入觀者。 Q:最早的創作涉及到對動物的思考和現在裂變出很多的作品,是否發生了一些變化?
展覽現場 A:小時候家人出差外地工作的時候,家人就丟給我錄像帶,全是動物世界,就是趙忠祥配話的動物世界,錄了一堆,我沒事就在那邊看,一個片子看幾百遍。早期作品其實是對人類欲望的反思,欲望是好的還是壞的?看在什么角度去看,對社會來講,欲望是進步的。但是對這些動物的話,你的欲望往往對他們來講就是屠殺,滅絕。現階段我的狀態來講的話,我覺得“捍衛”是在做我自己。 Q:你怎么看待你的身份? A:我覺得是游離在體制內和外,更多時候我其實是野生的狀態,因為我全家都是體制內的,這個是生下來帶的,不是說我愿意體制,我的背書是體制內的,但作為藝術家狀態時,我覺得我很野生。
王儼作品 Q:雖然對山上藝術空間沒有預設,但你希望它能承載哪些任務或著責任? A:個人來講的話,我覺得藝術是沒有目的性的,我不會想說作品做出來了還要怎么樣,但我還是希望作品是能發散性的,我不會去排斥商業,也希望商業來跟藝術結合。所以我做這個空間實際上還是有考慮的,因為藝術家是一種狀態他并非是職業,需要延續這種狀態必須有持續支撐這種狀態的資本,看著每年那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放棄創作融入存活于社會里,大都得為了活而活,我希望山上藝術空間能承載一部分對青年藝術家的扶持和孵化。
王儼作品
王儼作品
王儼作品
王儼作品
王儼 1983年10月,生于福建,廈門。 2006年,畢業于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200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修班 2016年,畢業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頭銜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福建省雕塑學會理事 福建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城市雕塑設計資格證持有者 廈門大學藝術碩士 福州大學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 金磚五國會晤會場展示閩籍青年藝術家代表 “鳳凰.威獅國際”一帶一路藝術嘉年華中英兩國文化交流大使 展覽年歷 2019年 瞐藝術公園開幕展 廈門 中國 2019年 《再生產 — 藝術家制造2019》 作者畫廊 北京 中國 2019年 《廈門時間》當代藝術聯展 廈門 中國 2019年 《共生》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深圳 中國 2019年 《融》中日韓藝術家作品展 福州 中國 2019年 《東南偏南》當代新銳藝術家邀請展 福州 中國 2017年《王儼&傅志剛雙個展》 福州 中國 2017年 莆田市博物館當代公共藝術邀請展 莆田 中國 2017年 中日交流美術展《越境》 山梨 日本 2016年 第四屆福建省青年美術家提名作品展 福州 中國 2016年 《東南偏南》“架上雕塑”邀請展 廈門 中國 2016年 “物質時代的藝術精神”展 福州 中國 2014年 “福州國際雕塑藝術展” 福州 中國 2012年 “2012中韓藝術交流展”廈門 中國 2009年 《變相系列》參加北京宋莊藝術節“群落藝術展” 北京 中國 2007年 刻字作品《飛翔》被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 2006年 作品《彈珠》入選廈門民俗雕塑展,并被鼓浪嶼雕塑公園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