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選修III:眼中體/橋下樹”藝術展開幕回顧 “‘選修’,作為一個藝術展覽概念,從“選修I:互動·看圖習像”到“選修II:繪·制作的藝術”,再到“選修III:眼中體/橋下樹”,三回展覽共同遵循“選修”的藝術化修辭與設定,從北京到鄭州,其間共歷經了9年的時間。
有時候在思考,當代藝術的觀看人群是哪些?或者說草根鄉民具不具有當代藝術審美能力?而這些問題其實都要溯源于我們的視覺體驗過程,進一步來講即是本次展覽預想表述的“眼中體/橋下樹”,當主體與對象進入多維可視的空間化場景時,即可提供視覺捕捉的環境,而后刺激我們的大腦進行思考與修正。”策展人原志陽講到。
主辦方賈洪軍致辭
策展人原志陽致辭
開幕式現場 2019年5月11日下午4時,“選修III:眼中體/橋下樹”當代藝術展在滎陽西雨藝術空間開幕。此次展覽邀請了白致源、高山、黃珂、黃向前、賈靖、焦捷、李嘯非、劉永、劉峰、潘苗、吳濤、楊中偉、楊華、張文榮14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藝術家,共展出作品24組。內容涵蓋繪畫、影像、雕塑、裝置、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
展覽現場 策展人原志陽表示,“選修”是人們在學校、社會及日常生活中較為耳熟的一個詞,是視覺主體對物體(對象)的一種相對自由性擇取與習修。相異的是不同時期針對具體的藝術語境而提出的限定性主題概念與問題,這其中包含了藝術的圖像性生產,藝術主體的制作性表達,視覺藝術的社會空間化參與和秩序編碼等內容。其實,無論是藝術語匯、還是預成圖式,在當下的語境中都可以歸為藝術語言,而知覺與匹配也可以理解為藝術活化與轉譯的能力,而這些都是“選修”的參展藝術家們所擁有或需要的。面對這個新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即是媒體內容的制作者,又是傳播者、閱讀和消化者。這就需要我們獲取批判性思維!留意媒介,審視物性與技術,進行“選修”化的藝術閱讀與思考。
展覽現場 “西雨做了26年藝術教育,在不斷積累沉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藝術教育機構的老師們目前缺乏從一個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上看待藝術、看待教育、看待孩子的能力,那么藝術家有這個責任,和孩子們形成某種連接,去建立一種新的看待藝術和世界的方式。”西雨藝術中心創辦人賈洪軍講到。
展覽現場 此外,他說到:“最近幾年我們成立了藝術基金,做當代藝術品的推廣和收藏。如何讓河南當代藝術、藝術教育與社會發生一種可持續的聯系,當下人們的審美還沒有完全打開,需要不斷的升級。現在我們正在全心梳理當代藝術與藝術教育的脈絡,也希望藝術家們能夠參與進來,共同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座談會現場 展覽結束之后,參展藝術家及嘉賓移步至西雨藝術工廠的教育空間(北廠房),參與藝術分享與座談活動。藝術家、策展人和嘉賓圍繞展覽主題“眼中體/橋下樹”,藝術家各自就本人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品演繹之道展開討論。
展覽現場
嘉賓合影 據悉,此次展覽由西雨藝術基金主辦,參展藝術家,西雨藝術中心校長賈洪軍,青年策展人原志陽,中國雕塑學會理事、當代藝術家郭景涵,大河美術李向華主任、思潮藝術網李海洋,以及眾多藝術屆、教育界的朋友出席參加了開幕式,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0月11日! 部分作品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