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邢窯白瓷作品巡展·內丘首展開幕
2018年8月18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邢窯白瓷作品巡展”內丘首展開幕式在邢瓷文化體驗館舉行。本項目是由河北內丘職教中心代表內丘縣政府部門作為申報主體,由邢窯文獻館作為項目合作主辦單位策劃實施。 本次為展覽的首展,在邢窯遺址所在地——內丘舉辦,主題為“白瓷的誕生”,有白瓷的發源地和現代邢白瓷發展的雙重之意。與邢窯遺址博物館、中國邢窯博物館形成三館聯合,從邢窯古遺址到邢窯古陶瓷文物標本再到現代邢白瓷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具有歷史文化連接的邢窯發展脈絡和當代的發展趨向。以“敘述”、“傳播”的展覽形式讓邢窯文化活起來,以文獻展的展覽形式,強調它的研究性、融合性和發展性。在“全球概念”的視野下,弘揚邢窯文化、傳播邢窯文化、發展邢窯文化。 意大利著名獨立藝術批評家、策展人Manuela Lietti、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國際學院版畫聯盟副主席郭鑒文、北京劉知白藝術館館長劉維時、河北省政府督學陳增良、邢臺市美協主席姚衛國、邢臺市收藏家協會秘書長劉兆鐸等特邀嘉賓齊聚大唐邢窯遺址所在地—內丘。
開幕式現場 內丘縣縣委書記張輝、縣長楊輝、縣委副書記王俊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新會、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葛建敏、縣人大副主任胡靜霞、縣政府副縣長趙東升、縣政協副主席王莉萍等領導出席會議。各鄉鎮黨委書記或鄉鎮長,縣直各單位領導和參觀者約六百多人參加了開幕式;顒悠陂g,中央電視臺和河北電視臺《冀瓷》攝制組進行了全程跟拍記錄。 開幕式由縣委副書記王俊國主持,縣職教中心校長牛占奇致辭,邢窯文獻館館長、策展人楊松巖介紹國家藝術基金“邢窯白瓷作品巡展”的項目情況,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輝做總結講話。
縣委副書記王俊國主持
河北內丘職教中心校長牛占奇致辭
邢窯文獻館館長、策展人楊松巖介紹國家藝術基金“邢窯白瓷作品巡展”的項目情況
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輝做總結講話
展覽參觀現場
展覽參觀現場
展覽參觀現場
文創產品區參觀
現場拉坯技藝展示 下午,舉行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邢窯白瓷作品巡展—“白瓷的誕生.邢窯白瓷藝術文獻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項目負責人楊朔主持,邢臺市美協主席、邢窯文化研究專家姚衛國作為學術主持。與會有邢窯研究專家和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藝術家等三十余人,圍繞著展覽主題—“白瓷的誕生”和邢窯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討交流。
學術研討會現場 邢窯研究學者常喜良、賈成會、賈永祿、李恒坤等從邢窯燒造的工藝特色、邢窯考古發掘的回顧與思考、邢窯透影瓷的技術革命與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意義、對邢窯的誤解與認知等方面,結合幾十年的實踐經歷進行了論述和交流。 內丘縣原副縣長、邢窯研究學者常喜良以“邢窯燒造的工藝特色”為議題展開了論述。唐代邢窯之所以能夠燒出美輪美奐的精細白瓷,成為深受皇家和達官貴人喜歡的貢器,除了當地的原料優勢之外,燒造工藝也極為重要,包括細致的原料加工工藝、嚴謹的修胎工藝、獨到的施釉工藝,高超的燒制工藝和豐富的裝飾工藝。這些先進的工藝技術,體現了邢窯工匠的非凡匠心和智慧。 內丘文保所所長賈成會做為邢窯考古發掘的親歷者,結合時代背景,通過對邢窯20至40年代、50至70年代和80至90年代三個不同階段的邢窯考古發掘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思考。 李恒坤(《地方志》工作者、邢窯研究專家)從邢窯的創燒時代、“南青北白”說、“類銀類雪”喻、邢窯的技藝傳承、神秘性、裝飾性、款識、貢瓷”與“官窯”等方面提出了理論界對邢窯的八大誤解問題,對文獻、報告、論文中的理解誤區和錯誤引導進行了糾正和實物證明,這是他對邢窯收藏、研究、反思的實踐經歷、情感投入和意識升華。 賈永祿(內丘縣邢窯研究專家)以“隋代時期邢窯的里程碑意義”為議題,在邢臺市文保所進行過多年的邢窯文物標本的梳理工作,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他強調隋代透影白瓷的創燒是邢窯燒制技藝的巔峰,它引領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場技術革命。
來自國內外藝術院校教授、藝術家、藝術理論家Manuela Lietti、郭鑒文、劉維時等從全球性視野和當代藝術的角度討論邢窯白瓷的傳承與現代發展趨向,思考陶瓷語言與藝術空間、人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Manuela Lietti(意大利獨立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從全球性視野和當代藝術的角度思考陶瓷,思考陶瓷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她認為陶瓷是一個小宇宙,是對自然、科學、文化、人文、體驗等多元的展現,同時也能夠保有生活氣息,出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她說陶瓷材料里有中國人思考方式的DNA,被賦予著一種民族性的文化符號。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藝術家面臨著如何挑戰這個傳統材料和思維認知的問題。對邢窯的現代發展趨向問題,提出“資源整合,多元推廣”的建議。 郭鑒文(天津美院教授版畫系系主任)從藝術審美角度表達對邢白瓷的新理解,關注白瓷的器形的空間感,作為經典藝術門類的陶瓷語言,如何從傳統向當代進行轉化,如何突破固化思維,結合當下審美,進行現代藝術化的呈現。強調白瓷藝術品的公共性價值和意義。在美術學院與外界資源平臺對接方向上提出學院派的新思路。 劉維時(北京劉知白藝術館館長)提出“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思路,打造好地方環境和平臺,加強文獻梳理,在保證基礎材料穩定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材料,以開放的心態,創造研發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 朱曉磊(本次展覽總監)從邢窯泥性的地域性特色、邢窯白瓷器物造型、白瓷的精神方面進行了闡釋。在邢窯現代發展問題上,從真實歷史信息的傳播、市場價值的認知度、材料資源的合理利用、文物的保護和修復等方面提出可實施的指導性建議。 邢窯文獻館館長、策展人楊松巖說:“三十年的守護者奠定了邢窯的根基,精進的新銳力量是現代邢窯的發聲,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開放性胸懷,立足本土,放遠世界的思路和眼光,接收各樣呈現形態并精準定位,打造高平臺。平臺是母體,孕育著邢窯的新生態”
最后,學術主持姚衛國從以“邢窯從何處來?”為議題,進行了總結性發言。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也是一次很實用的論證,未來邢窯文化的大發展需要有更多的能人志士共同鑄造,我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和智慧,人人有亮點,人人有覺悟,各盡所能,為邢窯的大發展獻力獻策。今天的研討會可謂集三十年發現以來的論點之大成,有感動、有感情、有亮點、有觀點,扎實、務實,對邢窯的研究和發展有指導性的意義,談的痛快,談的放松,又不失嚴謹。這是一次難得的聚會,也是一次亮劍的機會,也是一次火花碰撞的機會,更是一次根的回憶。這次研討,我們已經超越了項目研究的本身,是對邢窯大發展、大開發的總結,涉及到邢窯的社會性課題,通過國家藝術基金‘邢窯白瓷作品巡展’項目讓更多的人來知道邢窯,通過項目能夠鍛煉出一大批精銳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讓我們看到了邢窯的希望和未來,以及邢窯人的自信,為了這個自信,為了這個夢想,希望邢白瓷巡展項目組委會不負重托,兩年六地,滿載而歸!”
“白瓷的誕生”—邢窯白瓷藝術文獻展學術研討會合影 國家藝術基金“邢窯白瓷作品巡展”將用兩年的時間,地跨內丘、石家莊、西安、廣州、杭州、北京六大歷史城市進行巡展,呈現邢白瓷的發展文脈與當下新的美學探索,旨在推動邢窯文化的傳播和多元交流。本次巡展項目不單是在不同地方的作品陳列和固定信息的輸出,以邢白瓷為語言,以“敘述”和“交流”的展覽形式讓文化活起來,以文獻展的展覽形式,強調它的研究性、融合性和發展性。在“全球概念”的基礎上,在全景式的交互語境下,搭建起一座綜合文化對話,展示多元的傳播、交流、推廣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