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秘“桃花源” 觀唐藝術區盛大開園2018年8月11日,觀唐藝術區舉行盛大的開園發布會,邀請各方賓客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并宣布了9月15日藝術區首屆觀唐 “桃花源”藝術大季的開幕。
開幕式現場 攝影/烏藍
主持人曹滌非、觀唐美術館館長于向溟、觀唐藝術區創始人李保剛 觀唐藝術區——“公園中的美術館”。位于北京東五環平房橋東,京城槐園內,占地300畝,建筑面積四萬平米。園區由美術館、藝術酒店、生活美學館等多種藝術業態組成。觀唐藝術區以“東方美學、跨界靈動、極致匠心”為觀唐理念,汲取并融合中西方優秀文化,打破傳統邊界,打造高品質的沉浸式藝術體驗與藝術管家服務,以及孵化一站式藝術區模式。 新聞發布上,藝術區總裁李保剛向觀眾介紹了藝術區三個重要功能:中外藝術家及作品的聚集地,文化藝術基金投資的聚集地以及優秀文化項目孵化地。談及園區的核心機構——觀唐美術館的運營,李保剛在發布會后的采訪中表示,私立美術館的生存,需要商業來支持,未來美術館將借助私募基金、收藏基金或集團的其它業態來維持其發展,在綜合的文化大盤里打造美術館。他同時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工匠的精神,資本的助力”來總結園區的運營模式。觀唐美術館館長于向溟則在現場分享了美術館的定位,他表示未來“在未來,觀唐美術館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冷的美術館,我希望它是傳達美學、文化、音樂、戲劇等多種形式的組合,沒有邊界,讓更多元的藝術形態在這里匯聚、成型。讓每一位到觀唐美術館的觀眾,每一位參與創作的藝術家,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想象。”
發布會現場 主創對談,桃源問道
觀唐首次藝術季以“桃花源”為主題。“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桃花源”,它既是中國傳統文人對理想的追求,也是中國當下語境里的烏托邦暢想。從事不同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將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對桃花源的理解和演繹。 如何理解桃花源?發布會現場邀請藝術季”桃花源“的主創人員進行一場關于“桃花源”的對談。觀唐藝術區創始人李保剛、觀唐美術館館長于向溟、視覺藝術家葉錦添、知名雕塑家隋建國和蔡志松、“桃花源”新媒體策展人張錳、“桃花源”戶外公共雕塑策展人盧征遠和彥風從不同的視角,詮釋“桃花源”對于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影響。
觀唐“桃花源”主創對談 李保剛認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人,對“桃花源”有不同的理解,因為每個成長階段有不同的理想生活。然而,“現階段理解的桃花源可以分為兩塊,一是自然,一是人文。自然是山川大地,人文是像《大同》里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和諧美好的理想社會。”當經過風霜雨露后,“桃花源”于他已不再是滿足個人的愿景,而是更大視角下的社會發展,是充滿東方色彩的“仁”。 美術館館長于向溟從文化分析的角度談到“桃花源”。中國文人的情結是當政治或生活失意的時候,期望躲到像“桃花源”一樣的仙境里。藝術家心中對桃花源則有完全不同的解析。可能不全是美好,也有悲傷和欣喜,它混合在一起,與現實形成一種疊映。這兩者形成的“桃花源”,疊映為一個整體,是我們當下值得借鑒和反思的。
觀唐“桃花源”主創對談 藝術家奔放的靈魂需要一個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安放。就像在藝術家盧征遠的理解中,“桃花源”不只是空間的概念,不只是精神世界,在真正的桃花源面前,這些都有點小。它應該是一個存放理想的維度,是現實的,或者說是世界的反面。這才是“桃花源”。 舞蹈無形亦有形,在青年舞蹈家李倩心目中“桃花源”是一個隱約、不確定美好的存在。擁有不具體、也很難用語言描述的“無”的特質。桃花源是精神上的一種狀態,是無窮、不確定性,同時也正因為它的無窮和不確定性,才值得我們去探索和追尋。 “桃花源”到底是有形還是無形,是雕塑家隋建國致力探尋的。雖然追求現代文明,但內心還是向往帶月荷鋤歸般的“桃花源”。他覺得“桃花源”應該成為藝術空間,可以讓人走進去;變成立體的意象,懸在空中,仿佛進入“桃花源”場景當中。
雕塑藝術家 隋建國 作為新東方美學的推行者葉錦添,又將會是用什么樣的藝術方式和舞臺效果來詮釋“桃花源”呢?這將是9月15日 “桃花源”藝術季最大的驚喜和秘密。他認為,一切終歸要回到人本身的狀態,人們所產生的歷史過程、去找尋一個最美的東西,也包括最寶貴的經歷。我們經歷過那么多的歷史,我們住在地球那么久,桃花源的意義應該超越美丑。
視覺藝術家 葉錦添
雕塑藝術家 蔡志松 聲色幽眇,竹林尋夢
來到發布會現場的嘉賓們,需要穿過一個“仿佛若有光”漆黑的通道,進到發布會的下沉廣場——這是由年輕的新媒體團隊Finger制造的“桃花源”入口。在郁郁蔥蔥的竹林中,著名獨立音樂人汪文偉的吉他與宋昭的大提琴即興和鳴。這場以“竹林尋夢”為主題展開的即興演奏,不但以音樂詮釋桃花源的意象,音樂的演繹路徑,也與觀唐藝術區所倡導的突破、重塑、聚合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
新媒體藝術通道 仿佛若有光 十米高LED屏幕的映襯,現場幽眇變幻的燈光,都使人沉浸在對桃花源的想象之中。循步而行,冷餐區遇“落英繽紛”、酒吧里品“芳草鮮美”。這些布景和演出,不經意間應和著《桃花源記》中的情景。不斷通過置身其中,讓嘉賓去思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著名獨立音樂人 宋昭&汪文偉 今天的種種精彩雖是拋磚引玉,卻可以管中窺豹。之后這場藝術的饕餮大餐更值得期待:由藝術家盧征遠策劃的公共藝術展,遍及園區坐落著20余位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配合燈光、自然環境之勢,形成桃源鏡像;美術館內部由藝術家張錳策劃的“桃花源”新媒體展,涵蓋了中外重要新媒體藝術家40余件作品,呈現桃源意象;由著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創作的開幕作品——“桃花源”,延續其一以貫之的“東方美學”精神,現代舞與新媒體交相輝映,呈現一個無形的桃花源秘境。大秀之后,更有姜江策劃的戶外沉浸式演出:當鼓聲穿透夜空,古曲新奏將人帶入另一個時空,虛實之境里又問誰在此時此地…… 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想要身臨其境,體驗各種藝術意象中的桃花源?9月15日開幕夜來親身體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