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2017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于10月17日下午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隆重開幕。國家畫院領導楊曉陽、張江舟、趙衛、張兵、紀連彬、老藝術家代表李延聲、王迎春、姜寶林(待核實)等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先生致辭 展覽展出了100余位研究員近年來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采風寫生中的速寫、水彩、水墨作品數百件,此外還有工程創作草圖、初稿、手稿,以及在采風中拍攝的影像資料等,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公共藝術等多種藝術類型。 楊曉陽院長在講話中說,此次“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是國家畫院自2014年啟動“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四年以來,國家畫院利用有限的資源,克服了不少困難,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了國家畫院的藝術家、理論家分陸路、草原、海上、南方絲綢之路四條線路進行了國內外“一帶一路”沿線考察和采風寫生。直至今日,參加該項目的藝術家足跡遍及全國各省份及數十個沿途國家,探訪和學習了絲綢之路古代美術傳統和絲綢之路沿線物質文明考古發現,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素材,為“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選題創作提供了學術參考。 時值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國家畫院展示“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既是國家畫院響應“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學術成果呈現,亦是對十九大的獻禮。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11月6日。
開幕式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序言 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自2014年啟動以來,我院調動全院研究員及自身的優勢資源,廣泛團結和凝聚國內優秀美術創作研究力量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藝術家積極參與,通過采風寫生、舉辦草圖交流匯看、學術研討、美術展覽等,調動藝術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一帶一路”美術創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研討會現場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代會上引用古人名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一樣,“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開闊的國際視野,多元的學術交流,多民族的文化碰撞,多年的深入生活,經年累月的藝術積累,才能創作出既有歷史性,又有世界性,更有藝術性的感人作品。4年來,中國國家畫院利用有限的資源,克服了重重困難,有計劃、有步驟,扎扎實實推進,采用集體考察與“化整為零”結合的方式,組織了國家畫院的藝術家、理論家分陸路、草原、海上、南方絲綢之路四條線路進行了國內外考察和采風寫生。目前,參與該項目的藝術家足跡遍布寧夏、青海、甘肅、陜西、云南、貴州、四川、內蒙古、新疆、西藏、河南、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國外則包括印度、伊朗、希臘、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瑞士、列支敦士登、羅馬尼亞、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法國、馬耳他、俄羅斯、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克羅地亞、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學習和借鑒了絲綢之路古代美術傳統和絲綢之路沿線物質文明考古發現,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為畫家進一步的創作提供了學術參考,為選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嘉賓合影 為響應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樹立精品意識,國家畫院在積極組織國內外采風寫生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創作草圖的匯看交流,從2015年以來,已經組織數十次的“一帶一路”草圖匯看交流會,對藝術家采風寫生的草圖、創作手稿,反復進行匯看交流,并針對草圖的創作理念、創作進度進行闡釋匯報、交流,大家充分交流創作意見,并就創作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探討。為此,楊曉陽院長提出要“選出好畫家、畫出好作品、形式有突破、理論有建樹”。反復的草圖匯看,保證了該工程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2017年,創作研究部繼續根據選題創作需要,組織了研究員赴云南、貴州、甘肅、陜西等地有針對地進行深入采風寫生,尤其是赴甘南迭部扎尕那地區,克服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反應,深入到扎尕那一帶的山區鄉村寫生,體察當地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貌,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獲得了大幅提升,畫家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天地間重新審視生命和藝術的意義。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此次2017“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正值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時刻,以展示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向黨的十九大獻禮。展出了100余位院內藝術家近期創作的數百件作品,其中既有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的創作草圖、初稿、手稿,也有在采風寫生中的速寫、水彩、水墨作品,還有拍攝的影像資料等,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公共藝術等多種類型。 中國國家畫院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努力實現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探索,力求創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藝術精品,為當代美術的研究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衷心期待大家批評指正,讓我們共同為中國美術和“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做出自己的努力。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展覽現場(攝影:藝術中文網) |













